港股银行VS中证银行,谁才是2025年“压舱石”优选?

190 2025-11-24 23:58

银行股投资逻辑已变,高股息资产正在成为震荡市中的“避风港”。

中泰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净息差环比企稳,大行和城商行净利润增速边际向上。数据显示,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降幅收窄至-0.02%,较上半年的-1.2%明显改善。

这份报告首次提出银行股投资逻辑已从“顺周期”转向“弱周期”——市场强劲时银行股表现偏弱,但经济平淡期,银行股的高股息特性反而展现出独特吸引力。

随着这一投资逻辑的转变,投资者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港股银行还是中证银行,谁更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

一、银行业新常态:从“顺周期”到“弱周期”的逻辑之变

中泰证券研报揭示了一个关键转折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银行股被视为典型的顺周期资产,经济繁荣时表现强劲,经济下行时承压。然而,2025年的数据表明,这一传统逻辑已被颠覆。

三季度数据显示,国有行和城商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27%和+1.73%,明显好于股份行的-2.11%和农商行的-7.35%。这一分化表明,银行业已进入“弱周期”的新阶段。

华叔洞察到,这一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利率市场化的深化。银行业不再单纯依赖规模扩张,而是转向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

“当增长不再是唯一目标,稳定性就成为新的竞争力。”华叔睿评指出,投资者必须重新审视银行股的投资价值,不应再简单将其视为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器。

高股息成为弱周期下银行股的核心吸引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变得稀缺,银行股尤其是股息率较高的品种,正成为资金避险的新选择。

二、港股银行与中证银行的核心差异:谁更具投资价值?

从估值角度看,港股银行板块长期以来存在明显折价。当前港股银行平均市盈率不足4倍,而中证银行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约为5.5倍。港股银行的低估值是否意味着更高的安全边际?

华叔分析认为,估值差异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流动性差异和投资者结构差异。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对银行股的定价更为理性;而A股市场散户参与度较高,容易受情绪因素影响。

从股息率比较,港股大型国有银行的股息率普遍在7%以上,部分甚至超过8%;而中证银行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约为5.5%-6.5%。港股银行在股息回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港股银行受国际资本流动影响更大,在美元强势周期中可能面临额外压力。而中证银行成分股主要受国内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与国内经济周期关联更为紧密。

华叔洞见:“港股银行好比‘折价商品’,但需要承担汇率波动风险;中证银行如同‘国货精品’,稳定性更强但估值优势稍逊。”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做出选择。

从三季度数据看,拥有区域优势的城农商行表现突出,江苏、上海、成渝、山东和福建等地区的银行具有更强的确定性。这一趋势在港股和A股市场均有体现,但港股对区域经济的反映可能更为充分。

三、投资策略:如何配置银行股获取稳健回报?

基于中泰证券的研究和当前市场环境,华叔提出三点核心投资建议:

注重区域经济优势。长三角、成渝等经济活跃区域的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确定性和资产质量。这些区域的城农商行在港股和A股市场均有代表性标的,投资者可优先关注。高股息+低估值双轮驱动。在选择银行股时,应同时考量股息率和估值水平。港股银行虽然股息率更高,但需考虑汇率风险;中证银行成分股则更注重长期稳定性。差异化配置策略。激进型投资者可关注港股银行的价值回归机会,稳健型投资者则可能更偏好中证银行的确定性。华叔睿评:“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每个篮子都应有明确定位。”

对于普通投资者,银行ETF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港股银行ETF和中证银行ETF均可提供一篮子银行股投资机会,分散个体风险。

“当前银行股正处于估值重构的历史机遇期。”华叔洞察到,随着无风险利率下行,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凸显。银行股作为盈利稳定、股息较高的资产类别,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股的“弱周期”特性将更加明显。无论是港股银行还是中证银行,高股息、低估值的龙头银行都值得长期关注。投资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稳健的配置往往比激进的择时更有效。

你是更看好港股银行的估值优势,还是中证银行的稳定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关注@华叔大视界,进入商品橱窗即可获取更多投资经典书籍,让我们一起在投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下一篇:建银国际:上调哔哩哔哩-W目标价至230.1港元 维持“跑赢大市”评级
上一篇:这个周末,A股没等来利好,先等来8记“减持闷棍”,4家比例直接过1%,存储芯片、家居龙头全在列,高位套现的味道冲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