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半熊孩子携系统穿越大秦,竟成嬴政接班人
119
2025-07-21
面对这项挺难的任务,施工队采用了“智能监测加精准管控”的新办法。在架设支架的时候,利用承插型盘扣式支架体系和分级预压技术,结合箱梁自重1.2倍的加载测试,确保支架的变形每天不超过1毫米,差不多就像头发丝那么细的偏差。到浇筑混凝土的环节,采取“两端向中间、对称分层”的方案,再配合智能温控系统,通过提前埋设冷却管道循环冷水,把核心部分的最高温度紧紧限制在65℃以下,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
在安全防护这块,项目搞了个“三层防护网”保障体系:用2米高的蓝色彩钢板围挡,外加1.2米高的硬隔离设施,离铁路栅栏保持至少11.9米的安全距离;同时还安排了专业驻站联络员和现场的防护员,确保实时掌握列车运行情况;所有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都嚴格控制在铁路建筑限界之外。施工过程中,没发生任何影响铁路行车的事故或安全隐患,达到“零投诉、零隐患”的目标。
这次T构箱梁的现浇工作中,混凝土总共浇筑了13055.9立方米,钢筋绑扎达到了2415.1吨,钢绞线的张拉也完成了504.1吨。项目接下来将开始转体施工的准备工作,预计会在2025年9月进行67度的转体作业。
邹城到济宁高速的这条“咽喉工程”一建成,就彻底打破了邹城和济宁之间的交通瓶颈,进一步完善了鲁西南地区的高速公路布局,同时还能有效分担104国道的交通压力,缓解长期以来的运输任务。再加上采用“上跨式”设计,公路和京沪铁路实现了立体交叉通行,确保了京沪高铁这条国家干线铁路的安全顺畅运行。这项工程对淮海经济区的交通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鲁西南和淮海经济区的产业协作、人员交流以及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