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前,钱其琛力苦劝萨达姆,他竟荒唐反问:科威特不是我的香港吗?
1990年的冬天,巴格达的天是黄的,沙尘暴里卷着一股子火药味,呛得人眼泪直流,整座城像个高压锅,盖子已经开始咣咣作响。伊拉克刚一口吞了邻居科威特,转头就捅了国际社会的马蜂窝。美国人效率奇高,招呼着一帮小弟兄,把航母战舰开到了家门口,战争的鼓点敲得震天响。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外长钱其琛来了。飞机落地巴格达,目的就一个:给这口快烧开的锅降降温,劝萨达姆别一条道走到黑。谁也没想到,就在这场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密谈中,萨达姆会甩出一句让所有人大脑宕机的话。
钱其琛到巴格达之前,中东的火药桶已经快炸了。伊拉克占领科威特,联合国的谴责声明跟雪片似的,根本没人在乎。真正要命的是美军,飞机、大炮、几万号人,乌泱乌泱地往海湾地区运,摆明了就是要动手。中国的角色,一下子变得很微妙。我们跟伊拉克关系不赖,同时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手上捏着关键一票。全世界的聚光灯“唰”地一下全打了过来,就想看中国这步棋怎么走。
钱其琛中东之行的第一站,是埃及开罗。美国国务卿贝克已经等疯了,直接在机场搞了场“机坪外交”。贝克这人很直接,上来就摊牌:我们动手是肯定的了,希望你们中国别在联合国使绊子。话糙理不糙,就是来摸底的:你是打算拦着,还是准备让路?钱其琛的回应滴水不漏。他说,中国反对战争,主张和平解决。我这次来,就是想最后劝劝萨达姆,不是给谁站队,更不是替谁传话。话里话外,他还反问了一句:你们到底要打到什么份上?贝克也亮了底牌:打到伊拉克滚出科威特为止。短短几分钟,美国的决心和战争的底线,划得一清二楚。
到了巴格达,气氛诡异到了极点。接钱其琛的车队在城里来回兜圈子,像是演谍战片。最后七拐八绕,才进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办公地点。那天,萨达姆腰里别着一把手枪。会议室里的人,个个神情紧绷,空气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会谈开始,钱其琛先礼后兵,称呼萨达姆“老朋友”,说我们理解伊拉克的难处,但还是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话很委婉,意思很明白:哥们儿,这仗不能打,打了你就完了。
萨达姆听完,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他抱怨西方怎么欺负他,控诉科威特怎么在背后捅刀子,搞得他民不聊生。潜台词就是:不是我想打,是他们逼我的。这些陈词滥调,钱其琛都静静听着。就在这时,萨达姆话锋一转,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类比”:“我们和科威特,就像你们中国和香港!”这话一出,屋子里的空气仿佛瞬间被抽干了。这比喻,既荒唐,又阴损。
钱其琛几乎没有半秒钟的停顿,当场就顶了回去。他斩钉截铁地告诉萨达姆:这两件事,根本不是一码事。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地,因为近代那段屈辱史才被割走。我们通过和平谈判让它回家,是天经地义的民族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而科威特,是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你派兵进去,就是赤裸裸的侵略。钱其琛的语气不重,但每个字都像钉子:“伊拉克派军队进驻科威特,是不能接受的。”中国的底线,亮得明明白白,没有一丝模糊。
萨达姆听完,脸上有点挂不住,知道在这个话题上占不到任何便宜,便不再纠缠。他换了个角度,带着一丝侥幸问钱其琛:“你觉得美国人真会动手吗?”他骨子里还是不信,觉得美国人就是吓唬吓唬他。钱其琛没有给他留任何幻想的余地。他直截了当<bos>:“几十万大军压在边境上,不是来旅游观光的,是准备真刀真枪地干。”可惜,这场最后的劝说,终究没能拉回一头撞向南墙的萨达姆。他死死咬住一个条件:美国必须承诺不动武,否则伊拉克绝不撤军。
当钱其琛一行走出会议室时,他心里已经明白,和平最后的窗户关上了。这场战争,谁也拦不住了。历史的验证来得又快又狠。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上来就给全世界秀了一把什么叫“现代战争”。铺天盖地的信息化武器,精准制导的导弹,让那支号称“世界第四”的伊拉克百万雄师,瞬间成了活靶子。很多人本以为,经历过两伊战争血火洗礼的伊拉克军队,怎么也能扛一阵子。结果,完全是一场降维打击。不到两个月,伊军主力灰飞烟灭。萨达姆被迫接受停火。战争只打了42天,但它留下的创伤,伊拉克人用几十年都没能抚平。
钱其琛在巴格达的那句警告,被残酷的现实一字不差地应验。萨达姆想靠一场豪赌翻盘,结果输掉了整个国家的未来。这场仗,不仅把伊拉克打回了原形,更彻底搅乱了中东的格局。美国的军事力量像一把尖刀,从此直插这片土地的心脏,几十年不得安宁。
回过头再看那场巴格达密谈,萨达姆的那句“香港类比”,不仅仅是一次外交上的胡言乱语,更是他内心致命误判的体现。他看不懂历
史,也看不懂国际法,更看不懂一个超级大国为了石油和全球霸权,可以有多么不择手段。他以为自己是棋手,想在中东这盘大棋上搅动风云,却最终发现,自己从头到尾都只是一枚随时可以被牺牲的棋子。而钱其琛带去的那番苦劝,是和平最后的努力,也是中国在那个复杂年代,坚守原则、小心行船的缩影。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历史留下的教训却格外刺耳。在国际政治这片丛林里
,一念之差,可能就是一代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历史不会重复,但人性的狂妄与愚蠢,总会以不同的面目卷土重来。保持清醒,远比任何强词夺理的辩护都来得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的历史资料和事件记录进行叙述,力求客观公正,不代表任何立场。历史事件的解读可能存在多种视角,本文仅为其中一种呈现方式。文章中提及的对话和人物行为,旨在反映当时的紧张局势和各方态度,不作道德评判。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读者应保持独立思考,并参考多方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