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河南招待所清洁工雷保森身份揭晓:七峰山反坦克英雄归来

57 2025-08-19 07:35

1953年河南招待所清洁工雷保森身份揭晓:七峰山反坦克英雄归来

九月的郑州,天还没凉透。省政府招待所后院,老雷正弯着腰拧拖把,一边嘴里嘟囔着:“这水咋这么凉?”他动作慢吞吞,右臂时不时抽一下疼得咬牙。院子里槐树叶落了一地,他一会儿扫一会儿歇。同事都说老雷是个实在人,不爱多话,也从不跟人争抢活计。

其实,这份清洁工的工作,是一年多前那位王主任面试给他的。当时雷保森穿着旧棉袄、胳膊上缠着纱布,说家里只剩俩老人要养活,只求有口饭吃。他进门的时候脚步虚浮,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几岁。王主任记得很清楚,那天他问了句“能干重活吗”,老雷点头:“能!再难也扛过来了。”谁知道这一句话,后来成了他们心里的疙瘩。

直到那一天——1953年9月的一早,《人民日报》送到办公室。报纸翻到寻人启事页,上面贴了一张黑白照片,一个年轻军人的脸庞五官分明、眼神坚毅。“26军政委李耀文寻找失踪战士‘雷保森’”,下方详细描述了身高体貌和伤痕特征。这名字,这眉眼……王主任越看越觉得熟悉。他突然想起后院那个总低头干活、不愿抬头的“老雷”。

跑去找人,把报纸递过去,对准照片问:“你认不认识这个?”老雷先是愣住,然后慢慢点头,“我就是。”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凝重,同事们都围过来看热闹,有个小伙子悄悄说一句,“不会吧?咱们这还有大英雄?”

这些年,大家只当他是个苦命人,从没想到背后藏着这么一段往事。

事情很快传开。有趣的是,当地一个卖馍的小贩听说此事,还插话道:“哎呀,我见过他早上帮老太太推独轮车呢!”原来,每逢集市日,他都会顺手帮邻居挑水或修理破锅底,不收钱,只留下一句“举手之劳”。街坊间流传一句玩笑话——“谁家缺劳力,就喊声‘老雷’,准管用。”

但没人知道,他为何左腿走路总是一瘸一拐;更没人问起那些伤疤到底怎么来的。有次食堂阿姨好奇追问,被打发一句“小时候摔的”。直到这天真相揭开,全所上下才恍然大悟。

那天下午,一辆军用吉普停在门口,两名穿制服的人下来直奔后院。一进门就立正敬礼,大嗓门喊道:“报告班长!”同屋的人差点掉了筷子。这场景,比戏台上的折子戏还让人震撼。

部队接走之后,很快有人打听出细节:原来这个不起眼的中年男人,就是朝鲜战场上消失两年的反坦克英雄——七峰山299高地阻击美军坦克连,全班仅九个人,仅靠火箭筒和十几枚手榴弹,在断崖公路设伏,将十二辆敌方坦克堵死炸毁,无人生还,却全员安然无恙。据说当天美三师指挥官气急败坏,把地图拍烂在桌角,还专程电告联合国总部抱怨“中国鬼魂出没”。

村民私下议论纷纷,有老人回忆,“解放前俺们兰考乡下常听母亲讲,有户姓李的人逃荒改姓换村落,说是因地主逼害。”后来查档案果然对上号:1923年出生于兰考县六里庄,本姓李,小名叫“大宝”。幼时父亲为护家惹祸,全家夜逃至上蔡县破庙避难,从此改名换姓为“雷保森”。

十三岁开始给地主做长工,每日挑水劈柴、种田割麦,下雨天也不停歇。脊背上的鞭痕,据村东刘寡妇讲,她曾见他赤膊晒衣裳,那一道道旧伤吓哭自家孙女。“穷人的孩子命硬啊!”这是乡邻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十八岁混进郑州城,在一家小饭馆刷碗端菜,与一个外号“小鞋匠”的客人成了朋友。据知情者透露,这鞋匠其实地下党,经常借修鞋掩护联络工作。有一次深夜,小鞋匠塞给他封信,让其北去山东投奔八路队伍。从此辗转南麻区黄河大队,再编入26军78师234团9连。在济南攻坚战、淮海决胜役屡立功勋,却始终低调如初,人称“不露面的机枪手”。

上海解放驻防吴淞口期间,因为顶撞违规骚扰百姓的新兵,被处分调去喂马。有意思的是,当地有户渔民老太太一直念叨,说每次码头丢鱼网,总能看到一个瘦高汉子默

下一篇:霍去病死时,汉武帝大哭,汉武帝为何如此喜欢霍去病
上一篇:晚清权力棋局:光绪为何无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掌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