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组合再度联手! 新赛季老年皮划艇仍然有冠军实力!
104
2025-07-20
今年暑假,有一部原本没什么人看好的电影,结果却让无数中国人心头一震。《南京照相馆》上映才一周,票房就直接冲破9亿,成了大家茶余饭后都在聊的热点。
电影院里,有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出来都是红着眼睛。网上的各种平台上,跟电影相关的话题轮番上热搜。有网友说,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更像是大家一起重新回忆历史。
可就在全国都在讨论、大家为电影感动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让人窒息的声音。一个网名叫“鸦王说”的北京男士,在社交平台上大放厥词:“不给我一万块,我才不要去看《南京照相馆》,看电影是为了开心,不是让自己难受、流泪。”
这样的话,瞬间把舆论点燃了。
他不光自己抨击电影,还开始质疑电影是不是在“煽动仇恨”。甚至抛出什么“日本援助中国”的说法,什么日本三十多年都是对中国援助最多的国家什么建了中日友好医院、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等等。
他的意思就是说,日本既然帮过中国,我们就别再一直提当年的历史。这种说法看上去像很理性,其实就是在给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开脱,把曾经的痛苦当成可以交易的东西。
很多网友直接气炸了,骂他是“精神殖民者”。还有人都怀疑,这种离谱的言论背后,是不是有人指使。
大家为什么这么生气呢?不是因为,而是因为他碰触了民族情感的底线。
短短两天,这个话题的浏览量飙到亿级。网友们愤怒的点很简单,本来一部电影没有专门去展示血腥场面,而是靠普通人的选择、恐惧和反抗,把那段历史的厚重展现出来。
导演申奥之前说过,南京大屠杀对幸存者来说是一辈子的噩梦。拍这部电影,也是希望大家记住历史,不是为了用痛苦来刺激大家。
可有些人硬要给日本“洗白”,试图用别人的“援助”来抵消历史罪责。而偏偏日本右翼势力到现在还在改教材、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还有人替战犯说好话。所谓的“日本援助论”,无异于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
国家主流媒体也很快发声了。《环球网》直接评论说,其实这不是在讨论电影,而是有人趁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人民日报》更是点名批评那些喜欢装“理中客”,想要淡化甚至抹掉民族记忆的人,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隐藏的“黑手”——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当“黑手”二字出现,这事就不只是电影争论那么简单了,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待历史和国家立场的大考验。
可能有人会问,没有想到一部电影,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和轰动。因为《南京照相馆》不是单纯用来娱乐的电影,它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影片里,日本兵逼中国百姓拍所谓“亲善照”,镜头下的笑容其实伴随着枪口和威胁。最后高叶饰演的林毓秀勇敢地用相机记录下战犯被正义制裁的瞬间,那种从屈辱到反抗、从害怕到坚决的情绪,非常震撼人心。
有历史学者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多次进影院,就是想让年轻人亲身去感受那段历史。
有人在影评里写到:“电影没有彩蛋,真正的彩蛋是我们如今的盛世中国。”所以只要有谁想要淡化这段记忆,哪怕用“理性”的外衣包裹,都注定逃不过大家的强烈反对。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最后大家的共识很明确,这种帮着日本洗白的说法,在国内根本没人买账。《南京照相馆》越来越火爆,更多人进影院,被电影里的普通英雄们感动:有冒死护住底片的邮差苏柳昌,有坚贞不屈的林毓秀,还有团结互助的普通百姓。他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中国人也从未失去希望和勇气。
电影火爆不只是票房的胜利,更是大家情感的共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馆长曾说,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仇恨,而是要大家时刻警醒,千万别重蹈覆辙。
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个北京男子的言论时,说不失望是不可能的。历史不是随便谈判的筹码,也不是某些“理性”人士嘴里的玩笑。
民族记忆就像一面坚实的盾牌,有人想抹掉它,反而只会让它变得更强大。《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再次证明了文化作品能带给大家多么巨大的力量;而那个北京男子的所作所为,也提醒我们:历史不能被混淆,始终要警惕消解历史的声音。
历史不会因为几个荒谬的言论被改变,每次这样争议出现,都会有更多人去重温、去铭记那段历史。
这就是《南京照相馆》最大的意义:它是一面镜子,不只照见民族记忆,也让我们看清是谁在守护真相,谁又在试图抹黑历史。
对于那个北京男子,民意早就给他定了性。那些讨好日本的言论终将被人唾弃,唯有真实才会一直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