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谣言大作战:中国污名真相大曝光!事实狂扇西方脸
134
2025-07-29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文|何旺岚 唐栋国 赵文荣
2025Q2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和份额再创新高,产品格局延续低风险和工具型产品贡献增强的态势。剔除新发基金,主动偏股持营基金已连续19个净赎回,“赎旧买新”和业绩欠佳或是赎回主要原因。二季度权益市场先抑后扬,各细分类别基金均获得正收益,主动股混基金已连续3个季度跑赢市场,同时持续加大了对港股的配置比例;权益基金新发有所回暖,其中券结模式和发起式基金的占比不断提升。参考海外经验,我们认为在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公募基金在大资管中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公募基金的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公募基金整体管理规模和份额双增,且再次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低风险和指数类基金产贡献增量。
截至2025Q2,公募基金规模达33.7万亿元,环比增长6.7%,其中非货基金和权益基金规模分别为19.5万亿元(+6.6%)和7.2万亿元(+3.4%),剔除新发基金,存续基金认购率分别为1.8%和-2.4%。从细分品类看,11个大品类中共有7个品类的基金管理规模有所增长,其中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及指数增强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居前三,分别增长了9038亿元(+6.8%)、5902亿元(+11.6%)和5497亿元(+6.3%),而主动权益型、混合型和可转债基金规模下滑居前。
▍权益基金申赎观察:剔除新发基金,权益基金总份额小幅下降,主动偏股持营基金连续19个季度净赎回,“赎旧买新”和业绩欠佳或是主要原因。
2025Q2,剔除新发基金,权益基金净赎回了1352亿份,赎回率为2.4%,其中主动偏股基金净赎回1090亿份,赎回率为3.7%,且已连续19个季度净赎回,同时,被指数基金尽管份额增加了665亿份,但剔除新发,同样赎回了261亿份(赎回率1%)。此外,申赎历史数据显示,主动偏股持营基金在大部分季度呈现出净赎回状态,近5年的季度平均赎回率为3%,偏股基金的持续赎回除了权益市场表现欠佳、基金经理变更外,销售端考核和激励模式下的“赎旧买新”或是重要原因。
▍竞争格局:产品格局上,指数基金份额提升源于主动股混份额的下滑,基金公司的行业集中度呈不断提升趋势。
产品线格局方面,债券型基金、指数及指数增强型基金在非货基金中的占比稳居前二,指数及指数增强型基金的占比环比提升了1.3ppts至29.2%,而主动股混基金受基金赎回的影响,合计占比下滑了1.4ppts至19%;基金公司格局方面,受政策催化和指数化投资趋势的影响,非货基和权益基金中头部基金公司市占率呈不断提升态势,前10家公司非货基金规模超五千亿元,48家公司非货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前20公司权益基金的市占率超76%,其中8家公司管理规模超2000亿元。
▍基金业绩盘点:2025Q2,受益于权益市场转暖,各细分品类基金均获得正回报,主动股混基金连续3个季度跑赢市场。
2025年二季度,权益市场先抑后扬,24个细分产品线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正收益,权益类资产表现居前,其中QDII权益基金领涨,国内主动权益基金和指数增强基金的回报率均超3%,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股混基金已连续3个季度跑赢市场主要指数,其中医药和TMT主题基金涨幅居前。
▍首发市场聚焦:2025H1权益基金的新发显著回暖,新发基金中的券结模式和发起式基金的占比不断提升。
2025H1,670只新发公募基金合计募集规模5296亿元,同比下滑约20%,在政策支持、指数化趋势及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提升等因素催化下,权益基金的新发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提升至73.6%和45%,同比有显著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增强指数型基金的新发规模超过历年整年募集规模,体现出市场对量化策略的高度关注。受“佣金新规”影响,券结模式在新发基金的占比呈不断提升趋势,2025H1新发基金中券结模式基金的占比超过50%;此外,基金公司为与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与风险共担,新发基金中发起式基金占比同样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主动偏股基金重仓透视:主动偏股基金增配低估值红利和部分景气成长板块,对港股持仓市值占比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2025Q2,主动偏股基金管理规模为3.5万亿,环比小幅下滑,规模加权仓位为85.8%,较上季度略有提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主动权益基金对港股保持较高的热情,持仓市值升至4960亿元,持仓比例提升1.1ppts至16.8%,再次创出新高,我们基于二季度主动偏股基金规模及各基金港股投资比例约束测算,仍3580亿元可投资于港股。二季度主动偏股基金进一步增配了红利(电力、交运、运营商、金融)和景气向上的板块(军工、医药),其中综合金融、非银、通信、农林牧渔、军工和银行的环比增仓最快,重仓并超配的行业分别为电子、医药、电新、传媒和食品饮料,占行业自由流通市值比的靠前的行业为传媒、消费者服务、商贸零售、通信和电子。
▍行业展望:
在低利率和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系统性发展机遇,其在大资管中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参照海外经验,我国公募基金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风险因素:
数据统计和与实际数据不符;行业监管政策超预期变动;行业发展判断与预期不一致。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7月25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盘点与展望—低风险和工具型产品推动公募规模创新高,主动偏股基金持续加大港股配置比例》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