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基金能聚沙成塔,选错品种有损失,踩雷基金更惨

75 2025-09-18 12:09

敲开基金定投这扇门,通常都伴随着一种希冀——只要有耐心、肯坚持,就能等到聚沙成塔的时刻。可惜岁月并不总是慷慨,尤其在资本市场这片没有硝烟的“原始丛林”里,连时间都未必站在你这边。深夜的小区,每当我路过楼下那根光秃秃的树杆,总会想起身边那些年年定投却始终不见叶子的故事。资本的世界里,什么样的树才有机会长成你想要的模样?

如果我把定投比作是在黑夜里用勺子从深井里一勺一勺舀水,答案大致能讲明白了:水究竟能不能满,是井底下的水够不够深,还是你的手有没有耐力?很遗憾,这两点常常都不由人。但大样本来看,长线定投就像从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上随便截一段,时间够长,总归轮到你收获时期。

我见过太多像王阿姨这样的投资者。她2018年一咬牙定投沪深300ETF,每月一千,“八仙过海背筐爬坡”似的,跌的时候手有点抖,涨的时候心里有点乐。过去六年,遇到市场大跌,也有熬人的低潮,6年里78次扣款,没有江西彩礼的激情,只有贵州老酒的坚持——最终,她赚了3万多,年化收益7%。放在市场平均线以上,这样的成绩即便放在金融圈里,也能喝上一杯不太烈的白酒压压惊。

逻辑其实不复杂。定投的“自动捡便宜”机制决定了,大盘大浪淘沙的时候,投入的钱能买到更多廉价筹码,等牛市一来,轰轰烈烈地涨起来时,你之前积攒的低成本份额就开始帮你赚钱。说到底,定投用机器般的规律性,对抗情绪的反复无常,摊平你的短期运气,等待大概率的胜利。换句话说,哪怕市场在短期“装死”,历史上只要经济没集体埋土,长期下来都能见证一场复苏。

但是啊,这世界哪有什么绝对的大概率?你赌时间,时间也可能赌你。下面这三个例外,就是那些定投“故障树”屡屡长不成的原因。

首先,别定投那些规模小到“随时要关门大吉”的迷你基金。规模长期低于2亿,业绩又屁颠屁颠地垫底,这就像进入加护病房的病秧子。我的一个同事小张,2021年跟风定投了一只行业迷你基金,两年下来眼瞧着规模越来越小,净值看业绩榜单就跟看跳水比赛分数……最终2023年清盘,亏了18%,白搭了两年耐心。他后来和我抱怨,“要是买了个定期提款机,起码里面还有钱。”这玩意儿清盘可不是补贴,是真金白银地“按当下价格一锤定音”,过往账面盈亏全成了历史陈列品。

其次,是踩雷型定投。类似于“黄瓜长一半忽然烂根了”,基金重仓股被爆雷、退市、造假,庄家跑路了,一地鸡毛。2022年某医药选手,重仓股连续暴雷,半年净值如跳伞坠地,三年定投“壮士断腕”,最后亏损离场。这种“近朱者赤近雷者炸”,碰上也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份。也怪不了谁,毕竟基金经理也是凡人,市场风浪够大,游泳选手都能翻船。

再有,是风口猪式的定投错位。别一看短期热点,“流量半导体”还没捂热就扎进去,花期还没剩几天,你的定投还在撒水。2020年一堆“趁热打铁”的半导体主题基金,很多朋友为追风口蜂拥而入,谁知风头过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几年下来,收益不但没见,反倒踩了二十里的坑。这种资金的“东施效颦”,跟着刺眼的网红主题走,往往“热闹是别人的,亏损才是自己的”。

你问怎么避坑?道理其实跟相亲差不多,先看身体条件(基金规模与历史业绩),别只看照片(短期热门)。规模2亿以上,近3年业绩排队不用当第一,混在前50%就足够;每几个月瞄一眼持仓结构,要是发现重仓票已岌岌可危,记得及时止损,“头疼别只吃感冒药”。另外,大原则记牢,别用定投去追短跑选手——宽基指数、主流消费、科技类常青树才是定投该配的“主食”,热点题材最多做点小菜。

实话实说,基金定投是普通人穿越市场波动的少数“傻瓜式”工具,大概率能跑赢通胀和大部分不动脑子的投资者。但市场没有“绝对安全”,踩中例外,定投也会失灵。赚钱,多数靠理智,少数靠运气,没运气的时候,更要用理智兜底。

市场里没人能逃脱概率的制约,每一次扣款都是一次修行。普通人最大的错觉,是以为坚持本身就能带来回报,却忽略了方向比速度、品种比勤奋更重要。你捧着勺子深夜舀水,不妨时不时停下来想想:你舀的到底是井、还是脏水坑、还是别人家的消防桶。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得自行作答。

回头看,你的定投,是不是也该查查健康体检报告?那些你以为的“大概率”,究竟是错觉还是真金白银?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踩过哪种坑,又怎么长出了新的经验?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下一篇:“股神”巴菲特的最后警告!2025巨变将至,股市或将迎十年黑暗?
上一篇:6款中秋国庆互动游戏!带你解锁欢乐密码_活动游戏创意互动环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