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美女在挪威拾荒,一次拾取可食用一周,感叹:根本吃不完

64 2025-10-09 17:21

前言

在挪威、法国这些听着就跟富裕扯上关系的国家,你能想象到最荒唐的浪费场景是什么样子吗?一位中国美女留学生在挪威竟然捡垃圾,捡一次能吃上一整周,直呼:根本吃不完呀。

尤比是个90后四川姑娘,叫葛晨晨,起初只是想着写写自己的艺术留学日子,顺便省点花销,没想到无意中变成了揭露一个庞大体系性问题的“吹哨人”。

她在欧洲超市后巷“捡垃圾”的那些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在严格的法规和市场审美标准的压力下,欧洲到底怎么把许多本可以吃的东西,逐步变成了“废料”,这一过程被她详细地揭露出来。

挪威到底有多“浪费”呢?他们又是为什么要如此操作,搞得那么“豪爽”呢?

垃圾桶里的奢侈品

在欧洲的垃圾桶里头,坡你翻出来的东西,可能不是发馊的厨余,而是一堆被强制下架的“准商品”。它们的价值,竟然高得让你都觉得不可思议,真是让人怀疑人生呀。

得从法国讲起,尤比一看,麦当劳后巷的垃圾桶里头,竟然还躺着几百片完好如初的牛肉饼,扔掉它们的唯一原因,不过是外包装箱破了点子。

在田里,那些长得“不够规整”的黄瓜,或者形状有点“特立独行”的胡萝卜,根本就冲不了超市的门,一下子就被淘汰掉了。

这些东西,从品质来说,和货架上那些卖的货没有一点点差别。

在这儿,时间的界定也变得特别严格,法国的面包店有个潜规则:当天做的,第二天就得扔掉。

也就是说,那些晚上九点还能保持酥脆香气、卖相一流的法棍和可颂,第二天一早就只能当垃圾扔掉了。

这些,刚好过了“最佳食用日期”一天的一整箱饼干,也难逃系统的“死刑判决”。

真正把这种荒诞推到极致的地点,是在挪威,到了2024年12月,经过当地朋友的引荐,尤比才算真正见识到所谓的“宝藏”。

一次找宝藏的过程中,她带回来了超过十公斤的收获,后备箱都塞得满满当当。

清单一拿出来,吓一跳:新鲜的草莓、土豆、辣椒、花菜,串串的葡萄和蓝莓,还有甜甜圈、牛肉片、生菜、小西红柿……最夸张的,是一盒密封完好,在国内算得上奢侈品的鱼子酱。

它静静地搁在那里,就因为快到保质期,就被无情扔掉了。这些所谓的“废弃物”,其实它们的经济价值足以让任何人都惊讶不已。

谁在制造完美垃圾

这么大规模、价值又高的浪费,绝非偶然,也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有一张由法规、市场和文化一起织成的大网在背后默默支撑着。

法规那叫一个“铁腕”,像法国和挪威那样,食品安全的规定可是极其严苛的,要是商家敢卖或处理不合格的过期食品,惩罚可不能小觑。

特别是在挪威,当地卫生部门对过期食品可是“零容忍”,罚款轻松就得一千多欧元。在这种高压氛围下,商家们一看,直接扔掉最简单,也最保险。

而且呢,市场上那种“颜值控”的趋势也挺明显。从农场一开始,就搞起了“看脸”筛选,整个链条都强调“好看”才行。超市对水果蔬菜的外表要求特别严格,消费者也习惯了买那些看起来完美无瑕的货,几乎成了习惯了。

这条链条直接把那些“长得不好看”,但味道完全一样的食物,无情地挡在了货架之外。

再加上挪威那一套独特的经济和地理环境,这里生活成本可是排到全球第一,奥斯陆一个人的房租一个月就能突破一万克朗。冬天漫长得不得了,大部分食物都得靠进口,运输和存储的开销高得让人咋舌。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处理快到保质期的商品真是个头疼事,搞打折促销虽然能减轻库存压力,但过程也得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要去联系慈善机构捐赠又得考虑到额外的成本和繁琐的手续。每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额外的成本和难题。

这么一算啊,对于商家来说,最“划得来”的办法竟然是——干脆就扔到垃圾桶里。

捡垃圾的江湖规矩

围绕着那些被丢弃的“宝贝”,逐渐出现一个成分复杂、动机各不相同的“捡友”生态圈,他们的举动,既是为了谋生的手段,也算是一种无声的社会表达方式。

这个圈子里的人,类型挺多的,有像尤比这样的留学生,也有当地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主要目标其实挺简单:就是跟高涨的物价作斗争,省点儿钱。

在Facebook上,甚至还专门有个群组去分享各种信息,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社区式的生活方式,而这中间也不乏一些出于理念而行动的人。

尤比在法国碰到一个白领,家庭条件不错,他捡拾食物纯粹是为了抗议浪费。而还有一位60多岁的法国大叔,靠养老金过日子,不仅自己吃,还会把剩余的食物分享给路人。

还有一些纯粹讲求实用价值的人,比如那个养殖场老板,法国大叔,他心里很明确,个目标就是为了自己养殖场省下买动物饲料的钱。

这个圈子里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大家会分享经验,但从不抢夺,甚至会心照不宣地“留点给后来的”,这并不是一片混乱的争抢,而是一种有序的亚文化。

当然,这事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网络上的评论分得清清楚楚,有人对卫生安全提出质疑,也有人放炮骂:“在国外捡垃圾,比在国内吃得还香”,这些声音背后,夹杂着各种复杂的心情。

尤比也得承受一些压力,她的同学觉得这种行为挺“丢人”的,在她的视频里,确实几乎看不到其他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在“体面”的传统想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之间,总会遇到不少摩擦,但令人感到开心的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举动正慢慢推动着一些改变的发生。

尤比的视频一爆火,甚至让挪威一些超市都开始留意起来了,纷纷研究能不能搞个食物捐赠的方案。这一事儿也说明,小小的网络曝光,实际上是有拉动整体变革的潜力的。

结语

尤比和她捡来的鱼子酱,不只是一段留学生的趣事儿,更像是对当代消费社会的一记狠狠的耳光。

鱼子酱扔进了垃圾桶,原因可不是因为它变坏了,而是咱们赖以运行的这套体系,在某些环节出了毛病。

这个故事暴露了“高福利”和“高浪费”共存的巨大矛盾,逼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到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又该怎么界定“价值”与“浪费”?

不管在哪个社会,珍惜食物、善用资源或许才是最简单也是最长久的道理。

下一篇:巴以冲突或迎重大转机,中美罕见联手,以色列措手不及!
上一篇:尹锡悦出庭头发斑白,佩戴“3617”号牌低姿态示弱,只为寻求保释契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