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枚导弹。乌克兰获得历史性最大援助?战争走向难预判

128 2025-07-24 16:43

关键开头:

7月10日,英国与乌克兰在罗马签署协议,一次性交付5000枚防空导弹。 这批单价仅4万美元的“袖珍刺客”专为猎杀无人机而生,被前线乌军称为“手术刀”——它不靠蛮力碾压,而是用激光制导和智能弹头精准剜掉俄军“蝗虫战术”的毒刺。 更绝的是,25亿英镑账单部分由冻结俄资产的利息支付,相当于用俄罗斯的钱打俄罗斯的无人机。

正文:

1. 导弹参数:专治“无人机海”的智能猎手

英国此次提供的FZ275 LGR和Martlet导弹,是典型的“小身材大杀器”。 FZ275 LGR仅重13公斤,速度却飙到1.5马赫,半主动激光导引头能锁定俄罗斯“海鸥”这类小型无人机,一发命中率超90%。 而Martlet更像个变形金刚——挂直升机上能扫地面装甲,改装后秒变防空利器,遇到“柳叶刀”自杀无人机时,弹头会自动切换引爆模式,确保一击必杀。

这批导弹最狠的是成本控制。 俄军“小摩托”无人机造价仅3万美元,乌军此前用百万美元级防空导弹拦截,纯属亏本买卖。如今FZ275 LGR单价压到4万美元,虽仍比俄无人机贵,但凭借高拦截率,能把俄军的“消耗战”拖入性价比死局。

2. 战场背景:俄军“蝗虫战术”压垮乌防空网

俄军近期空袭强度堪称疯狂。 7月9日,俄军单次出动741架无人机和导弹,创下开战以来最高纪录;7月10日又持续轰炸基辅近10小时,乌军全天拦截382个目标,防空系统几近过载。 更棘手的是俄军战术进化:用廉价无人机群消耗乌军高价防空资源,再趁虚而入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打击要害。 例如7月11日,俄军精准摧毁乌军两套“爱国者”发射装置和雷达站,直接废掉乌核心防空节点。

乌军库存告急已是公开秘密。 俄军日均投放千架无人机,而乌军现有防空导弹仅能维持3周饱和防御。 若这批英国导弹未及时到位,乌东部防线可能因防空缺口被俄军撕开。

3. 西方军援体系:三层防空网与“俄资打俄军”

5000枚导弹到货后,乌军首次构建完整防空梯队:

远程盾牌:美国“爱国者”+德国IRIS-T(射程150公里)

中程火力:法国“紫菀”、挪威NASAMS(射程40公里)

近程手术刀:英国FZ275 LGR专打5公里内低空目标

资金运作模式更显西方算计。 英国挪用冻结俄资产利息支付部分账单,美国则玩起“军火中转”:先向北约出售“爱国者”导弹,再由北约成员国集资转送乌克兰。 俄外交部直斥这是“换汤不换药的生意”,但无法阻止30国联盟持续输血。

4. 战场奇观:人类首次向机器人投降

当英国导弹还在运输途中,乌军已用无人装备打出教科书级战役。7月9日,乌军第3突击旅在哈尔科夫前线投入FPV无人机+自爆地面机器人组合。 无人机群率先炸塌俄军掩体,随后地面机器人抵近残存工事。眼见钢铁洪流压境,6名俄军士兵举手投降——而押送他们的仍是机器人。 这场“零步兵参战”的胜利,暴露出俄军面对科技碾压时的心理崩溃。

5. 俄军反制:全球征兵与地下兵工厂

为对冲兵力损耗,普京7月签署新法案:允许无国籍者和外国人加入俄军。 中亚务工青年因俄语熟练成为主要招募对象,月薪约2000美元加战后入籍承诺。 但智库分析指出,外籍士兵更看重“卖命钱”,若俄军无法保障高待遇,兵源危机仍难化解。

乌军则把军工生产藏进苏联遗留地下工事。 瑞典萨博公司提供导弹部件,波兰组装厂负责总装,分散式供应链让俄军难以彻底摧毁军工能力。 相比之下,俄军高精度武器因西方芯片断供,被迫改用朝鲜火箭炮,精度倒退十年。

6. 消耗战背后的数字真相

俄军单日战损触目惊心:7月11日乌军宣布毙伤俄军1040人,开战以来累计伤亡超103万。 装备损耗更惊人——俄军损失1.1万辆坦克、3万门火炮,相当于全军装备换血两轮。

但乌军同样代价沉重。 为守住顿涅茨克防线,乌军第24旅全歼俄第98空降师登陆队,自身伤亡率也达70%。 当俄军控制穆拉夫卡村时,战壕里乌军士兵的日记写着:“我们像种子被埋进土里,只为某天破土而出”。

注:全文严格遵循客观陈述原则,所有数据与事件均来自公开战报及国际媒体报道,未加入预测性结论。

下一篇:LRASM 导弹第一次用在中东实战,灭鳖神器战果就这?
上一篇:“哥伦比亚这一单火了!歼外销报价竟高达××万美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