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买二手普拉多 越野神器真香
79
2025-08-18
基辛格预言正应验? 英国在俄乌冲突中把自己打穷了!
伦敦街头老太太们看着购物账单发愁,而唐宁街的政客们还在开支票支援乌克兰——亨利·基辛格博士生前这一敏锐洞察,如今正变成英国的现实困境。
“我可以证实确实如此。 据我们所知,这可能是首次损失。 ”3年9月,英国国防大臣格兰特·沙普斯无奈地承认,一辆英国提供的“挑战者-2”坦克在乌克兰前线被摧毁。
这辆价值不菲的坦克化为废铁,仅仅是英国援乌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英国已投入近250亿英镑援助乌克兰,几乎掏空了自己的武库。
而这一切,早在2023年就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俄乌战争第一个被耗干的不是俄罗斯,而是英国。 如今,这一预言正一天天变为现实。
01 基辛格的警告:为何是英国最先撑不住?
基辛格在2023年底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乌克兰战争持续,最先被耗尽的国家将会是英国。 这一预言当时让许多人感到震惊。
在基辛格看来,战争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各国财政能力的比拼。 英国既没有美国那样的全球霸权,也缺乏德国、法国的经济韧性,却要维持大国形象,最终可能被拖垮。
这位地缘政治大师的分析思路清晰:俄罗斯凭借资源底蕴能打持久战;美国远离战场且能发战争财;而英国脱欧后自身难保,却冲在援乌最前线,无异于“舍内顾外”。
基辛格曾指出:“大陆平衡丢了支点,岛国就成自己枷锁。”脱欧后的英国正好对号入座。 如今,俄乌战事进入消耗阶段,英国的处境正应验了这一判断。
02 英国的援乌豪赌:从挑战者坦克到资金支持
英国在支持乌克兰方面确实拼尽了全力。 2023年1月,英国成为首个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的西方国家,承诺运送14辆“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并非摆设品。 “挑战者-2”曾于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创下主战坦克最远距离击杀纪录,在近5公里外摧毁了一辆伊拉克坦克。 但军事专家当时就指出,14辆坦克数量太少,更多是“象征性姿态”。
英国的援助远不止于此。 截至2025年,英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已接近250亿英镑。 2025年6月,英国首相斯塔默还宣布首次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利息,向乌克兰提供350枚防空导弹,总值约7000万英镑。
英国为何如此卖力? 脱欧后,英国急需证明自己仍是全球玩家,而援乌成了最佳舞台。 但这场豪赌的代价,正在英国国内逐渐显现。
03 经济红灯:英国自身的困境
英国的经济本就摇摇欲坠。 脱欧后,英欧之间的贸易壁垒大幅上升,制造业出口遭受重创。 2024年,英国的整体出口量下降了超过10%。
俄乌冲突更是让英国能源价格一飞冲天。 2022年3月英国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后,天然气价格飙升40%。 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电费从80英镑涨到150英镑。
更糟糕的是,英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英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突破100%,财政赤字连续四年不断扩大。 政府不得不削减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英国的经济道路本质上就选错了——GDP的80%来源于金融业和服务业,但英国本身不具备长期维持这两个行业霸主地位的能力。 去工业化严重的英国,甚至连军备生产都难以满足自身需求。
04 军事储备告急:英军自身的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国的军事储备情况。 英国联合部队司令部前负责人理查德·巴伦斯表示,苏联解体以来,英军从库存到基础设施都陷入空心化进程,英国库存的弹药仅够维持一周的高强度冲突。
英国国防委员会也在2023年发出警告:以当前生产速度,要填补援助乌克兰对英国军备造成的库存空缺,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这对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来说简直是尴尬。
2025年7月,英国首相斯塔默发布《战略防御评估》,宣称英国将进入“战备状态”,并计划投资150亿英镑生产新型核弹头。 但问题是,英国政府在是否保留50亿英镑的残障福利计划上争论不休,却舍得花巨资更新军工体系,这一对比引发民众不满。
05 俄罗斯的韧性:为何基辛格判断俄罗斯能撑更久?
与英国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经济展现出惊人韧性。 尽管面临西方全面制裁,2024年俄罗斯GDP反而实现了3.6%的增长。
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能源资源稳定了国家经济。 2024年,俄罗斯对亚洲市场的能源出口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完全弥补了失去欧洲市场的损失。
在军事方面,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2025年俄罗斯国防预算占GDP的6.3%,军工产能甚至超过北约32国总和,足以支撑长期消耗战。
基辛格早就看透这一点:只要俄罗斯挺过制裁初期的冲击,就能通过消耗战拖垮西方国家。 英国的困境正是这一策略成功的体现。
06 美国的角色:精明生意人与英国的尴尬
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扮演着精明生意人的角色。 美国对乌援助金额相对于其庞大经济体量而言微不足道,但美国军工企业订单大幅增长,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雷神等公司营收增长了30%以上。
美国的能源出口也趁机抢占市场。 美国液化天然气销量大幅上升,取代了俄罗斯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并以更高价格获利。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甚至暂停了对乌克兰的部分军事援助,强调“美国优先”。 但英国却无法如此灵活,只能继续加码支持乌克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英国在脱欧后失去了与欧盟市场的紧密联系,不得不更加依赖美国。 为了维护“特殊关系”,英国必须在援乌问题上冲在前线,哪怕透支本国经济。
英国街头,物价飙升的抗议声此起彼伏。 英国财政赤字连续四年扩大,超过12座城市的政府宣布破产,而乌克兰的账单还在不断增加。
俄罗斯的坦克工厂日夜运转,乌克兰前线每天消耗6000发炮弹,而英国自己的弹药库存只够维持一周高强度战斗。 这场战争谁是赢家? 军火商乐见其成,能源商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英国人却在为取暖费发愁。
基辛格的目光总是穿越当下看到未来。 他曾警示:“战争没有真正的局外人,每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国家,终究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拖垮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