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恩怨能否转圜?以色列8500民众联署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
77
2025-10-09
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溥仪晚年透露真相,颠覆你的认知
紫禁城,老百姓常说的故宫,那是明朝和清朝皇帝们住过的地儿。它现在可是全球数一数二、保存得特别好、规模又大的木头造的老建筑群。
1925年那会儿,皇宫紫禁城的大门头一回向老百姓敞开。等到了1949年新中国一建立,紫禁城就彻彻底底成了大伙儿都能去的地方,成了去北京玩必看的景点。
现在这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紫禁城已不再是那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但很少有人知道,紫禁城里头还有些地方没对游客开放——那就是大家说的“冷宫”。
那么,为啥紫禁城的冷宫到现在还不让进去参观呢?背后是不是有啥咱们不知道的事儿?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紫禁城里神秘的“冷宫”。
【紫禁城冷宫,究竟在哪里?】
冷宫嘛,就是皇宫里头皇上专门用来放那些不受宠的妃子、皇子的地方。你看那些古装电视剧,经常演到皇上把哪个妃子“赶到冷宫去”的情节。
电视剧《甄嬛传》里冷宫的情景是这样的:到处都是灰尘乱飞,在淡淡的阳光下显得特别嚣张……破破烂烂的屋檐还在滴着没流干的雨水,空气里头弥漫着一股子臭烘烘又潮乎乎的味儿,老也散不去。
在《甄嬛传》里头,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冷宫的那种冷清、偏僻的感觉就被描绘得特别到位。电视剧里那些活灵活现的文字,说不定就让观众朋友们更加觉得,紫禁城里头的“冷宫”啊,肯定是真有那么个地儿。
但其实,紫禁城刚开始建的时候,压根儿就没专门规划个冷宫出来。明朝永乐四年那会儿,明成祖朱棣照着南京皇城的样子,下令建了北京皇城,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紫禁城。都说皇帝的日子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那紫禁城的设计图纸上,“三宫”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三座宫殿,“六院”则是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这六座。你看这“三宫六院”里头,哪儿写着有叫“冷宫”的地儿呢?
根据《明史》跟《清史稿》的说法,紫禁城大体建好后,那些皇帝们并没在城里头加建个写着“冷宫”俩字的宫殿。
说起来,“冷宫”这个词更像是老百姓自己编出来的故事里的说法。就像明朝时候写的那本《东周列国志》,在第三回里讲了这么一件事:“申侯在城里头,一看宫里着火了,赶紧带着自己的人马进宫救火。他们一边救火,一边还把被困在冷宫里的申后给救了出来。”
清朝嘉庆时候有本叫《三侠五义》的书,里面也写了“冷宫”的事儿。就好比在第一回里,说了刘妃跟皇上说李妃生了个不祥之物,皇上一听火了,立马就把李妃打发到了冷宫那边。
虽说“冷宫”这词儿是老百姓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但故宫里头,那些失宠的妃子、皇子被关起来的地方,还真是有那么回事儿。只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冷宫,既没挂牌子,位置也不固定。
之前咱们聊过,北京紫禁城的建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明朝时南京的皇城。想当年,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选了南京(那时候叫应天)当都城,“冷宫”这玩意儿在南京皇城里头就已经有了。在南京金陵淮清桥北边,有这么个宫殿,叫“逍遥楼”。听说啊,明太祖朱元璋那时候定了规矩,官员们一年到头就春节、冬至和皇上生日这三天能放假。要是谁胆敢在不是假期的时候,在街上溜鸟、遛狗或者闲逛,那可就得被抓到“逍遥楼”里头,直接给饿死了。
明太祖朱棣把都城搬到北京,还盖了紫禁城。虽然那时候叫“逍遥楼”的楼已经没了,但紫禁城里还有个宫殿叫“逍遥宫”。有些历史专家猜,“逍遥宫”说不定就是紫禁城里冷宫最开始的样子。
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国家的休假规矩变得更为周全,对官员的处罚办法也更加明确。这样一来,那些专门用来关押失宠或犯法大臣的皇城宫殿,就慢慢不再使用了,它们悄悄退出了历史。而人们更常听到的,是专门用来安置失宠妃子的地方,大家管它叫“冷宫”。
明朝快结束的时候,天启帝朱由校在位那会儿,成妃李氏不小心惹毛了大太监魏忠贤,结果就被从长春宫给赶到御花园边上的乾西去了,在那儿一住就是整整四年。除了她,还有定妃、定嫔和恪嫔三个,也都被打发到了乾西。所以说,紫禁城西边那块儿乾西,在明朝末年,简直就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冷清得很,就像是个冷宫似的。
1898年9月底,慈禧太后突然搞了个大动作,戊戌政变一出手,就把光绪皇上给关了起来,地点是瀛台。不光如此,光绪皇上喜欢的珍妃也没逃过,她被关到了现在说的北三所,就在故宫里珍妃井往西的那个小门里头。所以说啊,那个北三所在清朝末年,就是紫禁城里头一个挺冷清、没人去的地方。
【故宫博物院为何至今未开放冷宫?】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国家立马安排了一批文物保护的专家去修缮紫禁城。到了1987年,紫禁城厉害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上,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还改名叫“故宫博物院”。打那以后,故宫就慢慢开始对游客敞开大门,欢迎大家来参观。
不过,到现在为止,故宫博物院还没让大家进去看看之前提到的像“北三所”那样的清朝末年的偏僻宫殿,这背后到底有啥讲究呢?
关于这事儿,老百姓中间有好多不一样的传说。其中,最离奇的一种就是说“北三所”是紫禁城里头一个特别安静的地儿,好多不受宠的宫女、皇子都被扔到这里,最后都是孤零零地在风雨交加中老去,导致那附近总是让人感觉阴森森的,好像怨气很重。住在紫禁城边上的老北京人说啊,“北三所”晚上能听到那种让人心碎的号哭声,就是大伙儿常说的“冤魂”。这可能也是为啥故宫到现在都不开放北三所那个冷宫的原因。
不过,要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那种说“北三所”有“怨灵”的民间传言,肯定是没根据的。至于故宫为啥到现在还不对外开放,末代皇帝溥仪在他老年的回忆录里头,其实早就说明白了。
1911年10月10号那天,辛亥革命一闹起来,大清王朝就算是走到头了。到了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他们一帮人逼着清帝溥仪,没办法,溥仪只好签了那个《退位诏书》,从此,清朝277年的统治就算是正式结束了。
不过,清朝完蛋那会儿,溥仪他们这些满清的皇族并没有立马被赶出紫禁城。在清朝皇帝正式下台前,满清皇族和中华民国南京的那个临时政府一起签了个《清室优待协议》。这协议说了,清朝皇帝退位后,皇帝和他家里人还能继续住在紫禁城里头,而且民国政府每年得给他们400万银元,保障他们的日子能过下去。
溥仪呢,6岁那会儿退位以后,其实还是在宫里头长大的,对紫禁城里的那些宫殿建筑啊,还有宫里的日子,记得清清楚楚。虽说民国政府每年给满清皇室400万银元,现在看也挺多钱,但对紫禁城那么大个地方,还有那么多养尊处优的皇族来说,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也就勉强能管管皇族平时的吃喝拉撒,再想吃啥山珍海味,或者修修宫殿啥的,那就别想了。
溥仪宣布不当皇帝后,那个关宫女的冷清地方“北三所”就没啥用了,因为没钱,满清皇室很快就把它给忘了。溥仪老了以后,在他的回忆里提到,他刚当上皇帝那会儿,“北三所”就已经破得不行。他不当皇帝后,“北三所”更是没人管,破房子周围全长草了,压根儿没人去瞧一眼。
这么个荒凉、破落的地儿,放到现在旅游业里,压根儿没人愿意来参观,也没啥开发价值。自打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下台后,北三所这地方就再没宫女被发配过来了,成了个空荡荡的地方,哪还会有什么值钱的宝贝留下。所以说,这儿的“冷宫”在考古上也没啥意义。
1924年10月23号那天,冯玉祥带着他的军队打进了北京,搞了个“北京政变”,把之前给清朝皇室的优待条款给改了,还硬是把溥仪他们一家从紫禁城里赶了出去。政变过后第二年,紫禁城的大门头一回向老百姓敞开。可那时候的“北三所”,因为好久没修,又加上战乱,有的地方都塌了,从那以后,就更没人管没人问了。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一群顶尖的文物修复高手进了紫禁城的北三所,但他们在那儿啥宝贝文物都没找着。而且啊,北三所边上的冷宫房子因为太久没修,要是让大堆游客进去看,说不定房子就塌了。所以,考虑到文化保护啊、游客的安全啊这些事儿,1987年紫禁城改成故宫博物院以后,这块地方就一直没让游客进去,到现在都是这样。
【冷宫之内,发生过哪些故事?】
虽然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冷宫”这个建筑没啥旅游价值了,但冷宫里曾经发生的事儿,已经成了咱们中国“老辈儿传下来的宝贝”,让大家现在还能琢磨和了解那段历史。
比如在明朝,景阳宫是最早被叫做“冷宫”的地方,那里面关过王恭妃。景阳宫是在明朝永乐时候建的,算是东西刘宫里最偏僻的一个地儿。到了万历年间,王恭妃因为不受万历皇帝待见了,就被关在了这儿。在冷宫里头,王恭妃被其他妃子、下人各种欺负。长时间的心情不好,压力又大,最后她的眼睛都哭瞎了,然后在1611年10月18日这一天,心情郁闷地去世了,去世时只有46岁。
但对王恭妃来说,好在她的儿子朱常洛在1620年8月当上了皇帝,人们称他为“明光宗”。一坐上皇帝的宝座,明光宗就马上下令给亲妈王恭妃提升地位,让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可惜啊,明光宗当皇帝还不到一个月,就因为那诡异的“红丸案”突然死了,当时他才39岁。
明朝那会儿,还有个挺有名的冷宫,叫宫墙夹道。要说起来,跟那些被关进宫墙夹道的妃子们比,王恭妃那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明熹宗朱由校宠爱的张裕妃,因为跟皇帝的乳母客氏还有那个大宦官魏忠贤不对付,就被打发进了宫墙夹道的冷宫,那日子可苦了。客氏为了出口恶气,竟让宫女们不给张裕妃吃的喝的,硬生生地饿了张裕妃十四天,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就这么给饿死了。一直等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台,收拾了魏忠贤那帮人,张裕妃的冤屈才算得到了昭雪。
冷清幽暗的废弃宫殿,反映了封建时代帝王对女性命运的绝对掌控。它的破败倒塌,象征着近代皇权没落和封建社会逐渐崩溃的一段过往。宫女们的哀愁与埋怨,都渗透进那一面面破旧老化的宫墙之中,化作了一个个随风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幻想。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