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俭要劝降,李世民说太险,房玄龄说:让他去,他去能成

107 2025-11-21 12:42

武德三年(620年)初春,长安城外的秦王府内,一场关乎生死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

李世民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他的目光停留在地图上"刘武周"三个字的位置,那里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兵力部署。

"殿下,末将愿往。"唐俭站出来,声音坚定。

李世民转过身,看着这位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沉默了片刻,缓缓摇头:"太险了。刘武周此人反复无常,你此去九死一生。"

房玄龄却在一旁轻声说道:"让他去吧。他去,能成。"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向来谨慎的房玄龄,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01

要理解这场对话背后的深意,需要将时间倒回到武德二年。

那一年,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率军南下攻占了太原。这对刚刚建立的大唐王朝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太原是李渊起兵的根基所在,如今却落入敌手,朝野震动。

更让人揪心的是,刘武周麾下有一员猛将,名叫宋金刚。此人用兵如神,连战连捷,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晋州、绛州等重镇,大有饮马黄河、直取长安之势。

李渊在太极殿召见群臣,神色凝重:"诸位爱卿,刘武周占据太原,宋金刚兵锋正盛,谁能为朕分忧?"

大殿之上,一片沉寂。

就在这时,李世民站了出来:"父皇,儿臣愿往。"

李渊看着这个年仅二十二岁的次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也有几分担忧。自从起兵以来,李世民屡立战功,但这次面对的敌人,实在太过强大。

"好,"李渊最终点头,"朕命你为西讨元帅,统兵六万,务必击退刘武周。"

然而,战事的发展远比想象中艰难。宋金刚不愧是一代名将,他避实就虚,采取游击战术,让李世民的大军疲于奔命。更糟糕的是,由于连续作战,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军中士气开始动摇。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唐俭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刘武周处劝降。

02

唐俭,字茂约,是李渊的老朋友。早年间,李渊任职太原时,唐俭便与他交情深厚。后来李渊起兵,唐俭更是倾其所有相助,可以说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

但很少有人知道,唐俭与刘武周之间,也有一段渊源。

那是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前。当时唐俭奉命出使马邑,恰好遇到了还是郡丞的刘武周。两人都是北方豪杰,性格相投,曾经把酒言欢,畅谈天下大势。

刘武周当时就对唐俭说过:"唐兄,你看这大隋江山,还能撑多久?"

唐俭笑而不答,只是举杯相敬。

谁能想到,几年之后,两人会站在敌对的阵营。刘武周投靠突厥,自称定杨可汗,与大唐为敌;而唐俭则成为秦王府的重臣,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此时此刻,唐俭站在李世民面前,目光坚定:"殿下,刘武周此人我了解。他起兵之初,本想自立为王,但势单力薄,不得已才投靠突厥。如今他虽然占据太原,但终究是寄人篱下,心中必有不甘。"

李世民听了,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如果有人能说动他,让他看清形势,未必不能归降。"唐俭说得很直接。

"可是,"李世民站起身来,在房中踱步,"你此去万一被扣,岂不是白白送命?刘武周如今正是得意之时,未必会听你的劝说。"

房玄龄这时候开口了:"殿下,正因为刘武周现在得意,他才更需要一个体面的台阶。"

这话说得很有深意。李世民停下脚步,看向房玄龄。

房玄龄继续说:"刘武周投靠突厥,不过是权宜之计。突厥人反复无常,他心里清楚得很。如今我军虽然暂时受挫,但根基未动。他若是聪明,就该知道大势所趋。"

"更重要的是,"房玄龄看向唐俭,"唐公与刘武周有旧,他去劝降,既是私谊,也是公义。刘武周即便不降,也不会为难故人。"

李世民沉思良久,最终看向唐俭:"你真的决定了?"

"末将决意已定。"唐俭抱拳道,"此行若能成功,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便不成,也能探知敌情虚实。"

03

武德三年二月,唐俭带着几名随从,轻装简从,前往刘武周的大营。

沿途所见,让唐俭心中暗暗吃惊。刘武周占领的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突厥兵四处劫掠,民不聊生。这样的统治,又能维持多久?

进入刘武周的大营,唐俭被带到中军大帐。

刘武周坐在主位上,看到唐俭进来,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他挥手让左右退下,只留下几个心腹将领。

"唐兄,别来无恙?"刘武周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

唐俭拱手道:"武周兄,多年不见,风采依旧。"

两人寒暄几句,刘武周突然话锋一转:"唐兄此来,想必不是叙旧这么简单吧?"

唐俭也不遮掩:"不错。我今日来,是想劝兄台一句。"

"哦?"刘武周靠在椅背上,似笑非笑,"劝我什么?"

"劝你归降大唐。"唐俭说得直截了当。

此言一出,大帐内的气氛瞬间凝固。几个将领纷纷拔出腰刀,怒目而视。

刘武周却摆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他站起身来,走到唐俭面前:"唐兄,你可知道,你现在说的话,足以让你人头落地?"

唐俭神色不变:"我既然敢来,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但有些话,我必须说。"

"那你说说看。"刘武周重新坐下,"我倒要听听,你有什么理由劝我降唐。"

唐俭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说辞:

"武周兄,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你起兵之初,本是不得已而为之。隋朝暴政,民不聊生,你揭竿而起,本是英雄所为。"

刘武周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

"但是,"唐俭话锋一转,"你投靠突厥,这步棋走错了。"

"错在哪里?"刘武周反问。

"错在你忘了,突厥人从来都不是可以依靠的盟友。"唐俭说得很直白,"他们支持你,不过是想利用你牵制大唐。一旦你失去利用价值,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你。"

刘武周的脸色变了变。

唐俭继续说:"更何况,你占据太原,依靠的是突厥兵。但这些胡人在你的地盘上烧杀抢掠,百姓怨声载道。你扪心自问,这样的统治能长久吗?"

这话戳中了刘武周的痛处。他确实无法约束突厥兵,这让他很头疼。

"反观大唐,"唐俭语气变得温和,"李渊起兵以来,爱民如子,军纪严明。如今天下大半已归大唐,这是人心所向。武周兄,你是聪明人,应该看得清形势。"

刘武周沉默了很久,突然问道:"如果我降唐,李渊会如何待我?"

唐俭知道,这是转机。

04

这场对话,决定了刘武周的命运,也改变了战局的走向。

唐俭正色道:"秦王殿下曾对我说,如果你愿意归降,大唐必定既往不咎。不仅如此,还会封你官职,让你继续为国效力。"

"李世民说的?"刘武周有些意外。

"正是。"唐俭点头,"秦王殿下爱惜人才,知道你是一员虎将。他说,如果能为大唐所用,必是国之栋梁。"

刘武周站起身来,在帐中来回踱步。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

一方面,他确实对现状不满。投靠突厥,让他失去了独立性;突厥兵的劫掠,让他在百姓中的威望一落千地。更重要的是,他看得出来,大唐的实力远超自己。

但另一方面,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回头真的那么容易吗?他的部下会同意吗?突厥人会放过他吗?

唐俭看出了他的犹豫,又说:"武周兄,你可还记得当年在马邑,我们曾经讨论过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刘武周停下脚步。

"你说,真正的英雄,不是看他一时的成败,而是看他能否顺应天下大势,为百姓谋福祉。"唐俭的声音充满感情,"如今,你面前就有这样一个机会。"

这番话,让刘武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然而,就在这时,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将领冲进来,神色慌张:"大王,不好了!宋金刚在前线战败,损失惨重!"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刘武周脸色大变:"怎么回事?"

那将领喘着气说:"秦王李世民亲自率军出击,在介休大败宋金刚。宋将军现在正在撤退,情况危急!"

刘武周一屁股坐回椅子上,脸上的血色褪尽。

宋金刚是他最倚重的大将,如果连宋金刚都败了,那他还能依靠谁?

唐俭抓住这个时机,再次开口:"武周兄,天意如此。你还要执迷不悟吗?"

刘武周看着唐俭,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良久,他长叹一声:"罢了,罢了。唐兄,你回去告诉李世民,我愿意谈谈。"

"但是,"刘武周又补充道,"我需要时间考虑。而且,我要见到李世民本人,当面谈条件。"

唐俭心中一喜,知道这事成了一半。

05

唐俭回到秦王府,向李世民详细汇报了此行的经过。

李世民听完,脸上露出笑容:"房玄龄说得没错,你去果然能成。"

房玄龄在一旁捋须微笑:"刘武周此人,虽然反复,但终究是识时务的。如今宋金刚大败,他已经没有了依仗,不降也得降。"

"但是,"李世民收起笑容,"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刘武周要求见我,可能是想讨价还价。"

唐俭说:"殿下,依我看,刘武周虽然口头上说要谈条件,但心里已经动摇了。只要我们给他一个体面的台阶,他必定会降。"

李世民点头:"好,那我就亲自去见他。"

几天后,在双方约定的地点,李世民与刘武周会面了。

这是一个中立的驿站,双方各带少量随从。李世民一身戎装,英姿勃发;刘武周则显得有些憔悴,眼中带着疲惫。

"刘将军,久仰大名。"李世民先开口,语气平和。

刘武周拱手:"秦王殿下客气了。"

两人坐下后,李世民直入主题:"刘将军,我知道你心中的顾虑。但我可以向你保证,只要你愿意归降,过往的一切既往不咎。"

刘武周沉默片刻,问道:"如果我降了,我的部下怎么办?"

"一视同仁。"李世民说得很坚决,"愿意留下的,大唐欢迎;想要离开的,也不强求。"

"那突厥人那边..."刘武周欲言又止。

李世民笑了:"突厥人那边,由我来处理。你只需要考虑,是继续为虎作伥,还是为大唐效力。"

这番话说得很有分量。刘武周终于下定了决心。

武德三年三月,刘武周正式向大唐投降。这一事件,标志着李世民在北方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06

刘武周投降后,李渊确实兑现了承诺,封他为官。但刘武周始终无法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他曾经是一方诸侯,如今却要听命于人,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的旧部中,有不少人对他的投降行为表示不满。一些将领甚至公开指责他背叛了理想。

一年后,刘武周趁着李世民不在长安,再次起兵反叛。但这次,他的运气用完了。

大唐迅速派兵镇压,刘武周兵败如山倒。他试图逃往突厥,但在半路上被突厥人杀死。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得知这个消息,李世民在府中沉默了很久。

唐俭也在场,他叹了口气:"殿下,是我看错人了。"

李世民摇头:"不,你没有看错。只是有些人,终究无法看清自己的位置。"

房玄龄在一旁说:"刘武周之败,不在于实力,而在于心性。他有才能,却无定力;有野心,却无智慧。这样的人,注定走不远。"

"但无论如何,"李世民看向唐俭,"你当初冒死劝降,这份功劳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是你,我们可能要多打很多仗,死很多人。"

唐俭拱手道:"这都是殿下的威德,末将不敢居功。"

李世民笑了:"你还记得当初房玄龄说的话吗?他说,让你去,你去能成。"

"我记得。"唐俭也笑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吗?"李世民问。

唐俭摇头。

"因为他看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件事,只有你能做。不是因为你的能力最强,而是因为你有一颗真诚的心。你去劝降,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真心希望能减少战争,让百姓少受苦难。"

"刘武周虽然最终还是反了,但至少在那一年里,北方少打了很多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房玄龄补充道,"从这个角度看,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唐俭的这次劝降,虽然最终因为刘武周的反复而显得有些遗憾,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为李世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展现了大唐的胸怀和气度。

多年以后,当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时,他常常想起这段往事。他对群臣说:"用人之道,贵在知人。房玄龄说唐俭去能成,不是因为唐俭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为他知道,这件事需要的不是计谋,而是真诚。"

这番话,成为了贞观年间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唐俭,也因为这次冒险,在大唐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后来官至民部尚书,封莒国公,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每当有人问起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总是会提到那次劝降。

"那一次,"唐俭说,"我真的以为自己回不来了。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而房玄龄说的那句话——让他去,他去能成——给了我最大的信心。"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大唐朝堂上的一段佳话。它不仅仅是对唐俭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信任和担当的最好诠释。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敢于担当、勇于冒险的人,才铸就了大唐的辉煌。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永远的传奇。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下一篇:十万兵力逼近,赔偿九百万卢布也要夺回的此地,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上一篇:上甘岭“枪神”高良伦,一战歼敌246人,晚年无奈卖军功章谋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