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背刺普通玩家:下代Xbox不再交朋友,只服务核心富哥
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带师,微软,又来给我们上课了。
课代表是Xbox业务总裁Sarah Bond,大姐在采访里扔了个炸雷,说下一代Xbox正在搞,但你们普通人别想了,这玩意儿是给“非常高端的市场”准备的,价格嘛,自然会“非常非常贵”。
我一听,DNA动了。
这味儿太冲了,太熟悉了。
像极了当年那个跟你说“我们为核心玩家准备了永远在线、二手游戏禁止、Kinect强制捆绑”的微软。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它踏马的会押韵。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1.
我们先来盘盘微软这套骚操作的逻辑闭环,看看它是怎么把自己说服的。
Sarah大姐的原话是,想看微软的未来,可以瞅瞅掌机市场。
她说的,就是那台跟华硕ROG搞基……啊不,搞合作的掌机。
一台贴着Xbox标,开机直接进Xbox界面的,本质上的ROG Ally究极魔改版。
这玩意儿配置拉满了,AMD Z2 Extreme处理器,24GB的LPDDR5X内存,1TB的SSD,7英寸120Hz高刷屏……(插一句,这配置放PC里都算小钢炮了,放掌机里简直是降维打击,当然价格也是)。
然后,价格定到了6499块。
6499块是什么概念?
一台正儿八经的PS5或XSX,也就3000多块。
这价格,能买将近两台主机了。
微软自己都承认,他们在掌机领域就是个弟弟,没啥经验,所以从设计到定价,全程听“大哥”华硕的。
翻译一下就是:华硕说定多少就定多少,卖不出去锅也是华硕的,我们微软只负责出个标,喊个666。
结果呢?
结果市场教微软做人了——微软商店一开卖,秒罄。
售罄了。
这一下,给微软高层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就像一个学渣,考试前把答案原封不动抄了学霸的,结果考了个满分,于是他得出一个惊天结论:原来考满分这么简单,下次我自己来,肯定也是满分。
这就是微软的逻辑奇点:
因为一个定位极客、受众极窄、由PC硬件大厂主导、售价6499的“Windows掌上PC”卖得好,所以,我们那个面向全球数千万客厅玩家、需要靠性价比和独占游戏打江山的主机,下一代也可以卖得“非常非常贵”。
这逻辑……真的没问题吗?
这不叫市场调研,这叫幸存者偏差的定向提纯。
这就好比,你看到爱马仕的铂金包卖几十万还有人抢,于是你决定把你家楼下卖的帆布袋也定价几十万。
你觉得消费者是傻子,还是你自己像个傻子?
2.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微软不是突然变傻了,而是它想通了,或者说,它以为自己想通了。
主机战争打了这么多年,御三家谁不是在赔本赚吆喝?
硬件上亏的钱,得靠软件、靠订阅、靠平台抽成一点点往回捞。
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用低价硬件圈用户,再用生态把他们牢牢锁死,慢慢收租。
但这个模式,累。
尤其是对微软这种不差钱的巨头来说,更累。
你看隔壁的苹果,一个手机卖上万,利润率高到吓人;你看隔壁的英伟达,一张4090显卡卖一万多,玩家还得跪着求着买。
再看看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XGP,被誉为“游戏圈最好的服务”,结果呢?
玩家是爽了,微软自己的第一方工作室都快被“优化”没了。
钱没赚到多少,还惹了一身骚。
微软心里苦啊。
所以,这次Sarah Bond的“高端宣言”,本质上不是一次产品预告,而是一次战略试探。
一次掀桌子的试探。
微软想干嘛?
它不想再玩“交个朋友”的游戏了。
它想把Xbox从一个“大众娱乐终端”,升级成一个“高端游戏奢侈品”。
下一代Xbox,可能压根就不是冲着PS6去的。
它的对标产品,可能是外星人主机,可能是高端PC,甚至是某种“客厅里的NVIDIA”。
它要的不再是广大的基本盘用户,而是那一小撮愿意为极致性能、为品牌信仰、为“高端”标签支付巨额溢价的核心粉丝。
或者说,是核心富哥。
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商业模式重构。
从“薄利多销”的互联网模式,直接跃迁到“厚利少销”的奢侈品模式。
这真的很重要。
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它可能彻底改变未来主机游戏的生态。
3.
如果微软真的这么干了,会发生什么?
首先,所谓的“主机战争”叙事,将彻底终结。
以后不会再有索尼粉丝和微软粉丝为了谁的独占更牛逼、谁的画面多几帧而吵得不可开交了。
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在一个消费次元了。
这就像开法拉利的,和开五菱宏光的,虽然都是四个轮子,但他们不会在同一个论坛里讨论“驾驶乐趣”。
索尼会继续在3000-4000元这个价位段,为最广大的普通玩家提供最具性价比的客厅娱乐方案。
而微软,则带着它的“万元神机”,去服务那些家里有家庭影院、玩游戏要配万元沙发的顶层用户。
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有光明的钱途。
其次,对于我们普通玩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选择的简化,也意味着选择的消失。
如果你是价格敏感型用户,那没得选了,未来基本就是索尼和任天堂的天下。
微软用一个“非常非常贵”的价格标签,主动把你劝退了。
这对于XGP用户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你享受了这么多年的低价游戏自助餐,突然有一天,餐厅老板告诉你,我们升级了,以后只做米其林,人均消费五位数起。
你是什么感受?
你只会觉得,老板疯了。
而对于游戏开发者来说,这也是一场灾难。
他们辛辛苦苦开发一款游戏,当然希望有更多的玩家能玩到。
但如果你的主要平台之一,突然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极高的准入门槛,把90%的潜在用户都挡在了门外,你怎么办?
你是选择继续为这个平台的“少数精英”服务,还是把资源全部倾斜到另一个拥有海量用户的平台?
答案不言而喻。
最终的结果就是,微软亲手把自己从一个“平台方”,玩成了一个“小众硬件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也许微软藏着什么惊天大棋,比如买下整个地球什么的。)
4.
所以,微软真的会这么头铁吗?
我倾向于,这更像是一次典型的“压力测试”。
就像新车发布前,总会放出一些不靠谱的谍照和夸张的参数来试探市场反应一样。
Sarah Bond这番话,就是扔向玩家社群的一颗探空气球。
如果大家反应激烈,骂声一片,那好办,回头可以说“这只是原型机之一啦,我们有很多方案的,最终还是会倾听玩家声音的嘛”。
如果大家表示“贵点没关系,只要性能足够炸裂”,那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价格焊死,奔着万元机就去了。
商业嘛,不寒碜。
只是这种把玩家当小白鼠,把市场当实验室的做法,充满了资本的傲慢与算计,让人很不舒服。
游戏主机,从诞生之初,它的核心魅力就在于“普惠”。
它用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了一个稳定、便捷、高质量的游戏体验,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顶级电子娱乐的乐趣。
这是主机的灵魂。
现在,有人想亲手扼杀这个灵魂,把它变成少数人的玩具,多数人的壁垒。
我不知道微软的精英们,在畅想那个“非常高端”的未来时,会不会偶尔想起,当年那个靠着《光环》和无数玩家的热爱,才在索尼的铁蹄下杀出一条血路的自己。
可能,他们已经忘了吧。
毕竟,对于一个市值三万亿的巨头来说,玩家的情怀……又值几个钱呢?
我反正是没看懂。可能是我格局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