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部长启用战时条款,中美两国同步介入,安世半导体为何沦为博弈筹码?
荷兰政府突然发布行政令,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直接切断其85%的产能。 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将闻泰列入实体清单,禁止购买美国技术。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实则是中美科技博弈的致命一击,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争夺战,彻底撕开了全球供应链的遮羞布。
荷兰政府搬出1952年制定的《紧急经济权力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30个全球主体的运营权,罢免中国籍CEO张学政,并任命外籍董事接管公司。 这套冷战时期的法律原本用于战时物资管控,却在和平年代被用来“合法抢劫”中国企业。 安世半导体85%的产能在中国苏州,荷兰本土只保留总部和研发部门,核心价值根本不涉及技术泄露风险。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声称,安世半导体存在“资产转移”嫌疑,但安世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只是按照欧洲车企要求,将生产线布局在中国以满足“本土化生产”需求。 例如,德国宝马、大众等车企明确要求芯片供应商在中国设厂,以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 然而,荷兰政府对此视而不见,反而以“技术外流”为借口动手。
就在荷兰行动的前一天(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要求任何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若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也自动受限。 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12月就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其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因此被“连带制裁”。 这套规则堪称“精准打击”——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唯一盈利的子公司,2024年贡献了15亿美元利润,占母公司总营收的18%。
美国新规不仅切断安世获取美国技术的渠道,还禁止其向美国客户出口产品。 例如,安世为特斯拉供应的功率芯片直接断供,导致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度停产3天。 更狠的是,美国要求荷兰配合行动,否则将取消对ASML光刻机的出口许可。 荷兰政府权衡再三,最终选择站队美国。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龙头,市占率超过30%,产品覆盖特斯拉、宝马、奔驰等品牌。 荷兰冻结令导致安世东莞工厂出货受限,欧洲车企库存迅速告急。 大众汽车公开承认,芯片库存仅能维持3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被迫停产;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因缺芯陷入停滞。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警告,安世事件可能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断,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欧洲汽车产量将减少15%。 更糟糕的是,安世半导体原本计划将30%的产能转移到马来西亚,但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关键原材料供应中断,转移计划被迫搁置。
面对荷兰的制裁,中国迅速反击。 10月4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23种关键部件出口,包括功率MOSFET和二极管。 这些产品占安世全球产能的70%,直接切断了其收入来源。 10月9日,中国进一步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规定含0.1%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需申请许可证。
这一招击中了荷兰的要害——ASML的光刻机制造依赖中国稀土,而安世半导体的封装材料也含有中国稀土元素。 荷兰经济部紧急评估显示,若稀土供应中断,ASML的EUV光刻机产能将下降40%,直接威胁全球芯片制造。
荷兰政府的行动速度令人咋舌。 从9月30日发布冻结令,到10月7日法院裁决罢免CEO,全程仅用7天。 而欧洲同类商业纠纷的平均审理周期为3个月。 更可疑的是,荷兰法院在未充分听证的情况下,直接任命外籍董事接管安世,彻底剥夺了中国股东的权利。
安世半导体前CEO张学政透露,荷兰政府早在6月就与美国密谋,要求更换管理层以换取制裁豁免。 但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10月17日公开否认与荷兰协调,称“纯属巧合”。 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暴露了美荷勾结的铁证。
安世事件引发连锁反应。 韩国三星电子因无法获得安世芯片,被迫暂停自动驾驶项目;日本丰田宣布推迟电动车量产计划;美国福特汽车股价单日暴跌8%。 与此同时,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北方华创的28nm刻蚀机正式量产,华为海思的车规芯片通过车厂验证。
这场博弈暴露了西方规则的脆弱性。 荷兰滥用“国家安全”借口,美国撕毁自由贸易协定,欧洲在盟友利益与本土产业间摇摆不定。 当规则沦为政治工具,全球供应链的信任基础正在崩塌。
安世半导体的遭遇给中国企业敲响警钟。 闻泰科技在荷兰的遭遇证明,即使完全合规经营,也可能因政治干预失去控制权。 目前,中企海外并购转向“技术合作”模式,例如宁德时代与匈牙利政府合作建厂,不涉及股权控制,但保留技术输出权。
更严峻的是,美国正推动“芯片技术联盟”,联合日韩、台湾地区封锁中国。 荷兰ASML已开始测试绕开中国稀土的新材料,日本东京电子研发替代光刻胶。 中国必须加快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否则将在AI芯片、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彻底掉队。
荷兰的强硬立场引发欧盟内讧。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公开指责荷兰“损害欧洲利益”,要求恢复安世半导体运营。 宝马CEO齐普策威胁将供应链转移至美国,奔驰则考虑入股日本瑞萨电子。 法国总统马克龙私下警告荷兰,若不放行安世芯片,法国将限制ASML在法国的光刻机维修服务。
欧盟委员会已启动反制调查,指控荷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但荷兰首相吕特态度强硬,称“不会向经济勒索低头”。 这场内斗暴露了欧洲的软肋——既想摆脱美国控制,又不敢得罪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并未止步于稀土管制。 10月16日,商务部宣布对光伏组件实施出口限制,要求含中国硅料的产品需申请许可。 此举直击荷兰盟友日本的软肋——日本光伏产业依赖中国多晶硅供应。 与此同时,中国对镓、锗等战略金属实施配额出口,导致美国半导体企业采购成本飙升67%。
特斯拉上海工厂已开始测试国产碳化硅芯片,替代安世半导体的进口产品。华为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发车用IGBT芯片,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这些动作表明,中国正在构建“去荷兰化”的供应链体系。
资本正在用脚投票。 三星电子将30%的芯片封装订单转移至越南;台积电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工厂建设,转而扩建日本熊本厂;英特尔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 东南亚国家趁机推出优惠政策,马来西亚将半导体企业税率从24%降至15%,越南为新建晶圆厂提供土地补贴。
这场供应链重构正在改写全球经济版图。 当规则不再可靠,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分散风险。 而中国,正在成为这场变局中最关键的变量。
#热点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