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调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国家之一。这个结论毋庸置疑

194 2025-10-10 20:52

全球热议的中国安全感,到底从何而来?

最近,一段英国博主在中国街头测试安全性的视频火了:深夜独自取钞、穿梭阴暗小巷、甚至凑近聚餐人群,结果不仅无人觊觎财物,反被热情邀请共饮。 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体验,让海外网友直呼“不可思议”。 而盖洛普《2021年全球法律与秩序报告》早已用数据佐证:中国以93分位列全球安全榜第二,91%的民众敢独自走夜路。为何中国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安全天花板”? 这种底气背后,究竟隐藏怎样的社会治理逻辑?

数字背后的安全奇迹

若只看犯罪率数据,中国已连续多年刷新“最安全大国”的纪录。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7%,每十万人命案发生数仅0.46起,成为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全国群众安全感达98.4%,社会治安满意度在民生领域中高居榜首。这些数字并非空洞的统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凌晨公园里的太极拳声、地铁站口的安检仪、街头闪烁的警灯,共同构成一道无形防线。

外国人的“安全震撼教育”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中国有多安全”的话题引发千人共鸣。 瑞典演员蒂莫西·皮洛蒂坦言,在北京深夜独行远比欧洲安心;巴西企业家马克西感叹“禁枪政策让基本安全需求得到满足”;而美国华人小提琴家夏三多的对比更尖锐:在芝加哥地铁紧握手机防抢,北京乘客却可坦然低头刷屏。 这种安全感甚至蔓延至偏远地区:一位旅居青藏高原的外国游客发现,海拔4000米的荒原铁路上仍有士兵执勤。 当西方社会为枪击案频发头疼时,中国用严格的枪支管控和治安网络,将恶性犯罪扼杀在萌芽阶段。

平安中国的治理密码

中国社会治安的“稳”,源于一套组合拳。 一方面,公安机关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突出犯罪: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打掉5200余个黑恶组织,禁毒“清源断流”年缴毒品24.4吨,针对电诈的联合惩戒办法让群众止损超300亿元。 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深入“毛细血管”:社区警务战略覆盖城乡,“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连农村赌博都被“清风2024”专项治理精准打击。 这种“严打+细治”的模式,织就一张触角灵敏的防护网。

安全感的经济与社会根基

治安良好的背后,离不开发展红利托底。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6%,基本医保覆盖13.6亿人,形成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 当民生痛点被逐一破解,社会矛盾的火山口自然降温。 更关键的是,中国社会对稳定的文化认同:儒家思想倡导“以和为贵”,群众主动参与群防群治,形成“同侪压力”抑制犯罪。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让安全不再是单向管控,而是全民共识。

跨国比较下的反差现实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西方国家陷入“安全悖论”。美国枪支泛滥导致地铁抢劫成常态,欧洲难民危机引发治安震荡,而中国已连续7年未发生暴恐事件。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警察甚至走出国门,与意大利警方在罗马、米兰联合巡逻,守护海外公民安全。 这种从国内到国际的安全延伸,折射出“平安中国”的辐射力。

科技如何重塑安全边界

在四川成都,一名外国游客遗忘的电脑在机场半小时无人顺手;在深圳,人脸识别系统让案犯几分钟内落网。科技赋能的安全网,正悄然提升犯罪成本。 从“昆仑2024”专项行动破获1.7万起食药案件,到“净网行动打击45.3万起网络犯罪,智能安防已渗透从现实到虚拟的每个角落。 当西方为隐私权争论不休时,中国用技术效率平衡了安全与自由的天平。

为何中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趣的是,许多中国网友直到看见外国人的惊叹,才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安全环境多么稀缺。 正如一位贵阳的外国居民所言:“这里或许缺少国际光环,但从不缺少善意与互助”。 这种潜移默化的安全感,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底色:孩子独自上学、女性深夜打车、老人公园晨练,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是无数社会难以企及的奢侈。

下一篇:伊朗迁都计划:动因、挑战与前景分析
上一篇:怒喷“反华鹰派”,黄仁勋的危机感很强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