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火锅快扑出来了,中山是吃肉还是喝汤?
96
2025-10-08
“工作任务繁重,写不完的表格,开不完的会议,处理不完的学生‘大小事’,下班后仍需回复家长信息……”这并非某个教师的私下抱怨,而是湖南省嘉禾县一名小学教师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中的公开留言,犹如一声刺耳的警报,瞬间引爆了社会对班主任群体困境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这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近四成受访教师对担任班主任一职心生畏惧,其核心症结并非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而是教育系统在责任与回报之间,筑起了一道令人绝望的鸿沟。
班主任,这个看似寻常的岗位,实则是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试想,一所学校即便校长不在,行政体系仍能勉强运转,但一个班级若无班主任坐镇,顷刻间便可能“乱成一锅粥”。他们不仅要承担日常教学任务,更是学生行为的管理者、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家校沟通的桥梁,以及无数行政杂务的最终承载者。南方都市报去年的调查报告更是直言不讳:班主任的工作复杂程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其责任之“无限”与付出之巨大,已然成为压垮教师职业热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与这份“无限责任”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令人咋舌的“有限回报”。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高中、初中班主任每月津贴仅为12元,小学班主任更是低至10元。这笔微薄的补贴,在通货膨胀的时代背景下,甚至不足以支付一次普通的门诊费用,更遑论体现其“责任最大、强度最大、难度最大、压力最大”的岗位价值。这种制度性的漠视,无异于在教师的职业热情上浇了一盆冰水,直接导致班主任岗位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严重威胁着教育质量的稳定与发展。
要彻底破解班主任的困境,绝不能再将希望寄托于教师的个人牺牲与道德绑架。真正的破局点,在于构建全面、有力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性保障。浙江慈溪市的实践,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可行的蓝图。他们不仅将班主任津贴保障提升至每月300-600元,更在2020年增发绩效考核奖时,额外为班主任每人每月提高500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对班主任劳动价值的实质性认可。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慈溪市在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中,为班主任工作设置了单列指标,确保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能够享受与骨干教师、名师同等的待遇。这套组合拳,从物质激励到职业发展,全方位地提升了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与荣誉感,让“当班主任”从一种负担转变为一种荣耀。
除了经济激励和职业发展路径的拓宽,减轻班主任的非教学负担同样是制度性保障的关键一环。慈溪市教育局通过建立“进校园”活动审批清单制度,对各类行政事务和非教学活动进行严格把控,有效遏制了社会事务对班主任的过度侵扰,让教师能够将宝贵的精力回归到育人本职。湖南岳阳县也积极响应,要求各学校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为教师减负。此外,提升班主任的政治地位和职业荣誉感,亦是激发其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岳阳县积极推荐优秀班主任加入党组织,将其列入学校行政后备干部培养范围,并规定班主任享受中层副职待遇。而广东省惠州市教育局探索的“终身班主任制度”,更是通过提供公交出行、医疗绿色通道、通信优惠、景区免票等多方面优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正向激励生态系统,让班主任的职业生涯充满尊严与获得感。
当教师不愿当班主任,问题根源不在教师,而在制度。这并非一句空泛的指责,而是对教育系统深层结构性缺陷的精准剖析。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绝不应仅仅停留在鲜花与掌声的表面文章,更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制度性认可和保障之中。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将教师视为“蜡烛”般燃烧自我的陈旧观念,转而构建一个让班主任岗位“有吸引力、有保障、有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生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教育活力,筑牢育人基石,让每一位辛勤付出的班主任,都能在教育的沃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否则,我们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用工荒”,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信任危机与未来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