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罗毕机场停工五年,尘封跑道背后还有哪些未知变数
91
2025-07-26
一份最新的民调摆在白宫桌上,路透社的数据清清楚楚,超过六成的美国人,觉得该给那些从俄罗斯买油的中国和印度一点颜色看看。可谁能想到,这剧本演着演着,主角就少了一个,聚光灯和大棒,最后全砸在印度一个人身上了。
8月27号,美国对印度的50%惩罚性关税正式生效。这消息对新德里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还没等政府反应过来,国内的石油巨头们已经吓得腿软了。斯坦石油、巴拉特石油这些国字头炼油厂,48小时内就紧急叫停了所有俄罗斯石油进口。
一时间,那些满载着原油的俄罗斯油轮,要么在茫茫大海上紧急掉头,要么就只能原地打转,不知何去何从。这操作,快得让人咂舌,也狠得让人心寒。民调里明明点了两个国家的名,怎么临了就只拿印度开刀?那个同样在俄罗斯加油站门口排大队的中国,人呢?
软柿子总是最好捏的
美国的制裁,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印度炼油厂的俄油进口量,从每天接近200万桶的峰值,直接摔到了区区40万桶,堪称断崖式下跌。要知道,俄油一度占了印度原油总进口量的四成,这一下捅出的窟窿可不是个小数目。
为了填上这个能源缺口,印度只能硬着头皮回头去找中东和西非的卖家,可人家的油价就没那么客气了。沙特的油价比俄罗斯的贵上10%到15%,这么一里一外,印度炼油厂一年就得凭空多掏2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这笔钱,最后还不是要摊在每个印度老百姓的头上。
要问印度为啥反应这么快,几乎是秒怂,那背后全是辛酸和无奈。印度每年有高达30%的成品油要卖到美国市场,这可是一笔价值1600亿美元的生意,没有哪家印度企业敢拿这笔钱去赌美国人的心情。面对关税大棒,除了妥协,他们好像也没别的路能走。
一套说辞两套标准
就在印度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隔壁的中国却上演了另一出戏。8月下旬,当中石油和中化集团这些“国家队”一出手,整个市场都震动了。他们一口气买下了15批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每批少说七十万桶,多则上百万桶,总计超过千万桶。
更绝的是价格,据说中国拿到的折扣价是每桶60.75美元,比印度之前享受的优惠价还低。整个8月份,中国每天进口的俄油量,已经比年内平均值翻了一番。这简直是在制裁的眼皮子底下疯狂扫货。
面对全世界的质疑,特朗普的回应充满了火药味,他说事情才刚开始8个小时,让大家“拭目以待”,那架势,好像对中国的制裁已经在路上了。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大家预想中的雷声,却迟迟没有在中国上空响起。
眼看这双重标准的游戏快演不下去了,国务卿鲁比奥赶紧出来打圆场。他给出的解释听起来特别冠冕堂皇:之所以不动中国,是因为中国把俄油炼成了成品油,又卖回了全球市场。要是制裁中国,全球成品油供应就会出问题,国际油价就得飙升。
到底谁在倒卖俄油
鲁比奥这番话,听着好像是心怀天下,为全球市场操碎了心。可你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借口简直漏洞百出,甚至可以说,是把印度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把进口原油加工再出口,这本来就是国际贸易的常规操作,美国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玩家。他们从中东、拉美进口便宜原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汽油柴油,再高价卖出去,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中国,虽然是炼油大国,但主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国内庞大的需求。就拿今年的数据来说,中国每年进口数亿吨原油,成品油出口量才两百多万吨,连进口量的零头都不到。拿这个当不制裁的理由,未免太小瞧全世界人民的智商了。
要说真正把“俄油倒卖”这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恰恰是印度。俄乌冲突后,欧洲急着跟俄罗斯能源脱钩,是谁在中间牵线搭桥,把打折的俄油加工一下,转手就高价卖给了急得跳脚的欧洲?正是印度。光是在2023到2024财年,印度卖到欧洲的成品油就高达两千四百多万吨。真要按鲁比奥那套“维护全球稳定”的理论,最不该被制裁的,反而是印度。
结语
说白了,官方的说辞就是块遮羞布。真正的原因其实简单又粗暴:特朗普不敢动中国。不是因为什么虚无缥缈的“全球责任”,而是他心里门儿清,中国从来不吃讹诈这一套。
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对任何不公正的待遇进行对等反制。几年前那场贸易战的记忆还没走远,那种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的激烈对抗,足以让任何决策者在动手前都得好好掂量掂量。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最坚实的盾牌。
而印度,在特朗普眼里,显然就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对象。哪怕印度是美国在所谓“印太战略”中极力拉拢的伙伴,但在交易型外交的哲学里,战略伙伴的地位,远不如实实在在的力量对比来得重要。
有趣的是,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里,印度的战略可靠性评分只有43分,而中国高达91分。俄罗斯在丢掉印度市场后,正加速把能源出口转向东方,预计到今年底,对华石油出口将突破8000万吨,而且双方72%的交易早就是用人民币结算了。
这场风波对印度来说,无疑是一次屈辱又深刻的教训。它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所谓的盟友关系,在绝对的利益和实力面前,往往薄如蝉翼。别人怎么对你,不取决于你们关系有多铁,而取决于你手里的牌有多硬,以及你敢不敢掀桌子的决心。说到底,这出闹剧背后,藏着一个最朴素的丛林法则:块头和利爪,永远比花言巧语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