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工发达,俄罗斯为何没有世界级汽车品牌?国内全是外国汽车

125 2025-08-06 16:52

提到苏联的军工,这可是被全球公认的“硬通货”。你看看人家那些坦克、战机、导弹、核潜艇哪一样不是战场上的狠角色?哪怕现在俄罗斯经济被制裁得死死的,自家的武器装备依旧让世界其他国家不敢小看。说到汽车,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苏联/俄罗斯的军备牛得飞起,怎么就生不出一个能在全球露脸的汽车大品牌?尤其是对比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满世界跑的汽车品牌,俄罗斯汽车产业的存在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要理清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回到苏联时期。

别不信,苏联造车的高光时刻还真有过。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汽车工业风光无限,1976到1980年这几年,苏联一共出口了180多万辆车,年产量在210万到230万辆之间,那时位居全球第六。那个年代,大街小巷开着“伏尔加”、“拉达”、“莫斯科人”,虽然这些车现在看着老土,但当年可都是苏联工业的脸面。

不仅自己用,苏联车还卖到全世界。70年代开始,东欧、中东、非洲都能见到苏联制造,连中国当年都进口过不少。别指望它们有德国车那么精致、美国车那么豪华但结实、耐用、便宜,这些优点让不少买家都挺满意。尤其卡车,苏联的卡玛斯可是妥妥的“硬汉型”,耐艹到不行,环境恶劣也不怕。这种硬实力延续到现在,达喀尔拉力赛卡玛斯卡车还是冠军常客。

不过别看苏联汽车产业曾经那么燥,慢慢的问题却也浮出水面。创新能力不足很多技术其实是仿西方再加个小改款。再一个,政府一直把大部分资源砸进军工,民用车不是“重头戏”,技术迭代很慢,产品开发也跟着拖。“以量取胜”,质量和创新便被牺牲,数字好看但底子薄。

1991年苏联剧变,整个俄罗斯的工业体系一下子断了脊梁。国家计划说没就没,汽车厂不是瘫痪就是关门。巅峰时的年产230万辆、几乎垄断本国市场的局面瞬间烟消云散,汽车产能和销售一落千丈,国内几乎成了外国车的天下。

看看近些年的数据,2021年俄罗斯乘用车销量168万辆,连中国电动车销量的零头都不到。汽车产业的尴尬,一目了然。

再来说说,为什么苏联/俄罗斯有那么强的军工技术,偏偏造车却不给力?归根到底,最大的锅在资源分配。冷战压力下,国家把最好的资源、人才全塞进了军工领域。想象下,一个顶尖工程师可能花十年攻克主战坦克关键技术,旁边那位汽车工程师却还在用老掉牙的机器“复刻”几十年前的车型。好多人调侃:能造世界第一的坦克,弄不出一辆好看的家用轿车。这种军工优先、民用靠边站的奇葩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汽车技术自然难跟其它国家抗衡。

等到90年代外资品牌大举进入,情况就变成“一边倒”。德国、日本、韩国品牌用先进的技术、过硬的口碑、聪明的市场策略,轻松俘获俄罗斯消费者。外企还在俄罗斯建厂,本土品牌没法比。结果就是,本土品牌失去阵地,哪怕在国内,都快被外资品牌清扫得干干净净。到了2023年,俄罗斯汽车品牌在本国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小,在海外几乎消失。

还有一点,有别于日韩,俄罗斯汽车产业链支撑很拉胯。比如零配件供应、技术服务这些核心环节,俄罗斯远远比不上日韩和中国。这让本土车企想技术突破都很难,光靠自己玩不转。

最近几年,中俄加深合作,有了点新苗头。比如2022年,法国雷诺退出俄罗斯后,经营多年的伏尔加汽车厂“象征性”地卖给了俄方研究机构。俄罗斯也说要复活“莫斯科人”这类经典品牌,还拉了中国江淮来帮忙。通过和中国合作引进技术、生产线,俄罗斯希望能发动第二次创业。

这些合作只是刚开始。中国的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步惊人,可要说立马带俄罗斯造出让世界买单的品牌,还早着呢。全球市场已经很拥挤了,俄罗斯能不能靠着中俄合作重新站稳脚跟,还真得时间检验。

回头俄罗斯造车的“罗曼史”真是几经沉浮。曾经风光无限,如今身影渐淡,问题主要卡在技术滞后、创新不足、国际竞争太激烈这些点上。军工技术再强,造大众喜欢的汽车还是欠火候。

未来咋样?随着中俄产业互补、全球新能源潮流兴起,俄罗斯造车还是有机会翻身的。只这条路可能不太好走。要真想杀出重围,俄罗斯就得在技术升级、市场推广、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动真格。不然,俄罗斯汽车品牌可能还会长时间当“路人甲”,很难成为全球舞台的主角。

参考资料:

俄罗斯军工那么厉害,为什么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 澎湃新闻 2020.8.31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国预警机逆袭史: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第二的硬核崛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