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版图东移:全球储备格局的多极化新选择

191 2025-11-23 07:28

世界黄金协会 2025 年调查显示,95% 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 12 个月将继续增持黄金,这一比例创下调查以来新高,同时 43% 的央行计划增加自身黄金储备。驱动这一行动的核心动因已从传统投资需求转向安全考量 ——85% 的央行将 “危机时期表现” 列为持金首要原因,远超往年。

传统黄金枢纽正经历储备分流:截至 2025 年 4 月,伦敦金库黄金持有量为 8536 吨,年初曾单月减少 151 吨,反映出储备撤离趋势;而中国成为新增托管的核心目的地,柬埔寨已确认将 54 吨新购黄金(占其外汇储备的 25%)存放在深圳前海金库,菲律宾、沙特等国也在评估类似操作。这种转移打破了 70% 官方黄金集中于英美枢纽的百年格局。

2022 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黄金储备被西方冻结,叠加 SWIFT 系统的政治化使用,让全球央行意识到资产托管的 “地缘风险”。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研究显示,欧洲多国对美保管的黄金安全性存疑,德国已从纽约运回 674 吨黄金,意大利也在推动储备回流。

中国托管的吸引力源于“中立性保障”。与西方制裁文化不同,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且深圳金库由国有机构运营,具备国际认证的温湿度控制、防爆结构与 24 小时监控体系,物流与金融基础设施协同性强。对新兴市场而言,这种 “去政治化” 托管模式成为资产安全的重要选项。

基础设施的国际适配性

深圳前海金库已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注册,其运营标准与伦敦形成差异化互补:

• 安全标准:均符合国际贵金属存储规范,伦敦依赖汇丰、摩根大通等 LBMA 清算会员的实物检查体系,前海则侧重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物流联动;

• 清算效率:伦敦以美元为主导的场外清算,前海可直接对接人民币跨境结算,黄金与商品贸易的兑换周期缩短 50% 以上。

定价权的亚洲崛起

上海黄金交易所 2024 年成交量达 6.8 万吨,覆盖金砖国家及东盟地区,境外以 “上海金” 为标的的合约规模同比增长超 10 倍。这种实物交易驱动的定价机制,与伦敦做市商报价、纽约衍生品主导模式形成三足鼎立,人民币计价合约帮助新兴市场减少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 若用黄金兑换人民币进口中国商品,效率远高于伦敦调运。

连锁反应:美元霸权松动的三重信号

1. 多中心格局形成:伦敦黄金租赁利率一度升至 4.7%(远超历史均值),反映可借储备缩减;而上海仓单体系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025 年人民币计价黄金交易量占全球 18%。

2. 美债替代效应显现:黄金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2025 年二季度储备占比升至 30%,同期美元储备份额从 43% 降至 40%,黄金成为 “去美元化” 的缓冲器而非直接替代品。

3. 信任重心东移:德国回流黄金、柬埔寨选择深圳,印证西方金融公信力衰减。桥水基金指出,黄金正取代美债成为新的“无风险资产锚”。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

1. 资本账户平衡: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尚待提升,需在储备流动性与汇率稳定间找到平衡点;

2. 国际接纳周期:部分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托管存在认知差异,信任建立需长期验证;

3. 香港桥梁作用:虽已启用离岸交割库,但与深圳金库的联动效能仍需实际交易检验。

战略窗口期的可能性

OMFIF 预测,若美国持续金融制裁,2026 年或有 20 + 新兴国家跟进黄金东存,推动人民币储备份额从 2025 年一季度的 2.88% 向 5% 临界点迈进,长期有望达到 6%。这种增长并非取代美元,而是形成多货币并存的储备体系。

从伦敦成为全球金本位核心,到纽约借布雷顿森林体系崛起,黄金托管地始终与大国兴衰同步。如今的东移浪潮,本质是全球南方对金融安全的集体投票—— 中国 “不设政治条件” 的托管原则,与西方制裁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世界黄金协会所言,这种转变不是对旧体系的颠覆,而是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演进的必然选择。

下一篇:别只盯电网投资AI需求正拉涨电力设备景气
上一篇:调研速递|中粮资本接待华泰证券等5家机构 前三季度营收71.68亿元 中英人寿、期货业务稳健发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