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退役引讨论,歼8为何屹立不倒?“八爷”拥有两大本事

73 2025-09-03 01:17

歼8的机库灯光有点暗,机身上的油漆早已不是当年的光鲜亮丽,可发动机推力一开,依旧能冲上两万多米。几十年的老将,还能在一线任务中抬头挺胸,这事放哪个国家空军里,都是罕见的。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它可能比美国的F22还要“长寿”。美军自己预测F22在2030年就会开始退役,而这位中国的“八爷”,专家判断起码还能再飞十年。

这种反差,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技术差距的问题,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歼10的退役反倒是更加让人嘀咕。毕竟它可是中国空军新一代多用途战机的代表,比歼8年轻太多,为啥反而先退?答案并不复杂。2019年起,确实有一批歼10退出战斗序列,被送进博物馆。但那批是早期型号,尤其是高强度执行训练的歼10S双座型,飞得太狠,一年能飞200小时,总寿命早就超过6000小时,到了该休息的年纪。退役不是因为打不了仗,而是因为累坏了。

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空军装备管理思路。精锐型号继续扛着主力任务,那些完成使命、超负荷飞行的老机体,就让它们光荣卸甲。

而歼8完全是另一套逻辑。这个飞机的开发背景,是1960年代美国U2侦察机给咱们头上戴的“隐形草帽”。能飞两万米高空的U2,动辄钻到别人家里拍照片。那时候的歼6、歼7连够都够不到。于是1965年立项,花了15年,到1980年正式服役。

歼8天生就是为了“冲高”的。早期型号就能飞到2.2万米,速度2.2马赫。后来改进的歼8F甚至可以突破2.5马赫,升限2.5万米,比现在的隐形战机歼20飞得还高。这种变态的高空高速能力,让它在侦察、截击任务里像个老鹰,敌机想拦,够不着。

网上有个军事圈的趣谈,说如果真在两万米以上打起来,空气稀薄到导弹都不太能转弯。歼8F可以冲到极高处,居高临下打F22,而F22导弹打不准它。这纯属理论推测,但能让很多外行惊讶的是,F22的官方升限,确实就是25000米。

可别觉得它是古董,这玩意儿的作战任务一点不少。侦察、对地攻击、战术支援都能干,挂得了霹雳-12中距弹,也带得起对地精确制导,还有反舰导弹甚至电子战吊舱。空军、海军各编一个团的歼侦-8F,专门做前线侦察。有人开飞机去拍照,很多时候比无人机更灵活,尤其在复杂电磁环境里,能及时应变。

关键是,它便宜。歼8维护体系稳定可靠,配件充足,耗费低。在和平巡逻、低强度冲突任务里,歼8的性价比非常高。中国有那么长的边境线,并不是每架上天的飞机都要是隐形战机。巡航时需要的是能飞、能看、能打、不太烧钱的机型,歼8正好合适。

它能撑到今天,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歼8是中国自主设计战机的起点,也是技术体系的奠基石。在它的研制过程中,工程师们硬是啃下来耐高温气冷叶片的发动机技术。当时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刚刚突破,还当成最高机密捂着,咱们全靠自己摸索。那批人用歼8堆出了经验和人才,后来的歼10、歼20都踩着它的台阶往上走。

所以很多飞行员和工程师对歼8有感情。它不仅是一种装备,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见证者。

你要问歼8会不会很快退役,现在看不见影子。专家的判断是至少还能飞十年,尤其是在高空、高速拦截这种独特用途上,暂时找不到替代品。歼20虽然先进,但它的设计目标是隐形突防和全域作战,不是专门干这种活儿的。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意思的画面:部分歼10已经“退休”,换成更强的型号进入主力序列;歼8这位年近半百的老兵,却依旧能穿着飞行服站在跑道尽头,等着控制塔的起飞指令。

空军的选择永远是平衡军事需要与经济效益。有的飞机必须拿来打最硬的仗,有的则凭借独特性能在某些细分任务上不可替代。歼8的高空高速,就是这种稀缺能力。

说起装备淘汰的节奏,不是“新”一定比“旧”管用,而是看在哪用、怎么用。一个有意思的比较是,美军的U2侦察机服役时间更久,从50年代到今天还在飞,因为它的最高飞行高度和续航时间,依然是无人机短板。歼8的处境有点类似。

所以,当你以后在新闻里看到某次边境侦察巡逻,机群里夹着几架涂装有些老派的双发战斗机,不要奇怪,那可能就是在中国航空史上闯出一条路的“八爷”。它没歼20那么耀眼,却依然把守在需要它的位置。

有的飞机,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不是最先进,而在于没人能完全替代它。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仁爱礁局势升级,菲律宾“死船”成象征,强硬态度彰显中国底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