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缺乏两大核心支柱,其国运衰退或将比苏联解体更凄惨

64 2025-11-22 01:50

今年十月,美国的天空彻底变了颜色。超过七百万人,黑压压地涌上街头,从纽约到洛杉矶,全美五十个州无一幸免,超过2700场示威活动同时爆发。人们嘶吼着同一个口号:“不要国王!”,矛头直指白宫里的特朗普政府。这种阵仗,近六十年来闻所未闻,把美国社会内部那道巨大的裂痕,赤裸裸地摆在了全世界面前。

也难怪华盛顿的战略圈子里,最近总飘着一句话:“美国要是衰弱,结局恐怕比苏联解体还要惨。”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实的冰冷推演。

大国兴衰的魔咒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逃不开的规律: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站在世界之巅。无论是罗马、奥斯曼还是近代的大英帝国,都难逃国运兴衰的周期。但真正决定一个大国最终命运的,不是它鼎盛时有多么辉煌,而是在它衰落时,能否体面地平稳落地,而不是轰然倒塌。

想平稳落地,最核心的无非两样东西:一个是足够稳固的本土,另一个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主体民族。本土是国家的根,只要根基在,就算一时分裂,也有重新聚合的可能。主体民族则是国家的魂,是危难时凝聚人心、稳住大盘的压舱石。

咱们中国几千年来历经风雨,几度衰落又能几度崛起,靠的就是这两样。广阔的华夏大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大的汉族文化则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向心力。

反观苏联,它之所以解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都不够硬。它的庞大国土很多是二战时期强行拼凑的,真正的历史核心区只有东欧那一小块。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占比甚至不到一半,根本无法在国家解体时形成挽救力量。即便如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好歹还保住了核心领土,继承了大部分家底。

美国没有压舱石

但把这个标准套在美国身上,你会发现一个更惊悚的事实:这两样东西,美国一样都没有。

先说本土。美国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怎么来的?大部分是通过殖民、战争和购买拼凑起来的,多数地区的融合历史还不到两百年。真要较真,可能只有最初东海岸那十三块殖民地算得上是历史根基。美国安全部门自己的一份报告都承认,全美只有13个州被列为“核心稳固区”,剩下的37个州,都像是松散的加盟成员。

所以我们看到,德克萨斯州总有三成人想着独立公投,加州和佛罗里达也时不时冒出分家的念头。国家强盛时,大家还能捏着鼻子一起过日子;一旦衰落,这些离心力随时可能把国家撕开。

熔炉快要炸锅了

如果说没有真正的“故土”是美国的硬伤,那没有“主体民族”就是它最致命的软肋。这比当年的苏联惨多了。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族虽然占比不到一半,但终究还是一个能勉强聚拢人心的主心骨。美国呢?纯粹就是个“万国拼盘”。

三亿多人口,来自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几千个民族,讲着几百种语言。所谓的“盎格鲁撒克逊”主体,占比早就微乎其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六成美国人对国家未来是否会撕裂感到焦虑。人口结构的变化更是火上浇油,白人比例已经从2010年前的七成跌破了六成,而拉丁裔则迅猛增长到总人口的两成以上。

这种“大熔炉”在繁荣时可以高唱“多元与包容”,可一旦蛋糕做不大、利益分配不均,多元化就会立刻变成碎片化。就像一位分析师说的:“你们都是有条件的‘美国人’,好日子一起赚钱分红,不顺心了谁还搭理谁?”

裂缝正在变成深渊

这两个根子上的问题,就像两颗定时炸弹。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还能用美元霸权和强大军事暂时压住。可一旦经济不行了,内部矛盾激化,这两颗炸弹随时都会被引爆。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正是倒计时的滴答声。

逼近36万亿美元的国债,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头上都顶着十万美元的债务。制造业空心化,只占GDP不到一成。贫富差距更是回到了1929年大萧条前的水平,前1%的富人掌握着全国40%的财富。中产阶级被彻底掏空,底层民众的怒火无处发泄。

政治上的撕裂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党斗争早已脱离政策辩论,变成了你死我活的身份认同战争。特朗普政府绕过加州州长,直接派国民警卫队进驻洛杉矶;德州则干脆建立自己的“独立警卫队”,公然对抗联邦法律。这种联邦与地方的公开决裂,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结语

所以,华盛顿战略圈里流传的那个说法——“美利坚若式微,结局恐比苏联惨痛百倍”,绝非危言耸听。苏联解体,好歹主体民族还在,还能守住欧洲那片核心本土,勉强维持一个大国架子。

而美国一旦崩塌,没有一个能够站出来力挽狂澜的主体民族,也没有一块所有人都认同的“故土”作为最后的退路。届时,各个族群、各个州、各个利益集团必然为了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而殊死搏斗,那将不是解体,而是彻底的碎片化和内战。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判断美国正处于“内战前夜”,社交媒体上关于“第二次内战”的视频播放量飙升。那些最顶层的富豪们,已经开始疯狂购买偏远地区的土地,修建私人避难所。他们,已经用脚投了票。

下一篇:卡塔尔总理罕见硬怼,逼哈马斯放下武器,加沙停火屡破愈添愤懑
上一篇:人民日报点赞!新娘出嫁途停车跪地真情现,全场泪目动人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