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出巡遇樵夫砍柴,问:为何见朕不跪?樵夫答:草民眼拙,不识真龙,康熙追问:那你识得什么?樵夫一句话,康熙赐其加官加爵

171 2025-10-24 07:01

声明:本文为虚构小说,请勿与现实关联。

"草民眼拙,不识真龙。"

山林深处,斧声停歇。那个衣衫褴褛的樵夫放下手中的柴刀,抬起头来,黝黑的脸庞上没有丝毫惧色。他的眼神清澈如山泉,直视着眼前这个自称天子的男人。

康熙皇帝策马立于林间小径,龙袍已换作粗布短衫,却掩不住那股威严。身后数名随从紧张地按住刀柄,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息。

"那你识得什么?"康熙的声音带着几分玩味,几分试探。

樵夫沉默片刻,缓缓开口。他说出的那句话,让康熙瞬间变色,随从们更是面露惊骇。

这个看似平凡的山野樵夫,究竟说了什么,竟让堂堂九五之尊当场决定加官加爵?

而这一切,还要从三天前的那个黄昏说起...

01

大清康熙二十三年秋,京城内外秋风萧瑟。

紫禁城中,康熙独自站在养心殿的窗前,望着远山如黛,心情却如这秋日般萧索。案几上堆满了各地呈报的奏折,灾情、民怨、贪官污吏的案件,一桩桩一件件,让这位年仅三十的帝王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皇上,户部尚书求见。"太监李德全小心翼翼地禀报。

"不见。"康熙头也不回,"朕要出宫。"

李德全吓了一跳:"皇上,您要去哪里?"

"微服私访。"康熙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朕要亲自看看,这天下百姓到底过得如何。"

三日后的清晨,一行五人悄然出了京城。康熙换上粗布短衫,腰间别着一把短剑,骑着一匹普通的青马。身后跟着四名武功高强的侍卫,也都扮作商贾模样。

出京百里,已是山区地带。这里山峦叠嶂,古木参天,偶尔能见到几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康熙勒马停在一处山坳前,深深吸了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

"皇上..."侍卫头子魏东亭欲言又止。

"叫我康老爷就行。"康熙摆摆手,"记住,此行我们就是京城来的商人,出来寻找山货。"

正说话间,前方传来"咚咚"的斧声,有节奏地在山谷中回响。康熙策马向前,只见山道转弯处,一个身影正在林中挥斧砍柴。

走近一看,这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身材精壮,身穿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衫,脚踩草鞋,正专心致志地劈着一根碗口粗的枯木。他的动作熟练有力,每一斧下去都正中要害,木屑飞溅。

奇怪的是,听到马蹄声,这樵夫竟然连头都不抬,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康熙心中好奇,翻身下马,走到樵夫身前三步外站定。按照大清律令,庶民见到官员都要行礼,更别说是皇帝了。可这樵夫依然专心砍柴,对他视而不见。

"这位兄台。"康熙开口道。

樵夫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来。康熙打量着他:此人面容黝黑,但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尤其是那双眼睛,清澈明亮,毫无寻常村夫的猥琐和畏缩。

"客官有何事?"樵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语气平和。

"我等是京城来的商人,路过此地,见兄台在此砍柴,想问问这山中可有什么好的山货?"康熙试探着问道。

樵夫打量了一下康熙一行人,点点头:"山中确实有些好东西。人参、灵芝、鹿茸都有,不过要看你们有没有那个眼力识货。"

"哦?"康熙来了兴趣,"不知兄台贵姓?"

"免贵,姓柳,单名一个青字。"樵夫答道。

康熙心中暗想,这柳青倒是个有趣的人。一般的村夫见到他们这样的"商人",早就满脸堆笑,阿谀奉承了。可这人却不卑不亢,既不巴结,也不怯懦。

"柳兄,我看你砍柴的手法很有门道,想必在这山中生活多年了?"康熙继续套话。

"祖祖辈辈都在这山里讨生活。"柳青重新拿起柴刀,"客官们若是要寻山货,往东走十里有个叫马家村的地方,那里有个药材铺子,掌柜的老马识货。"

说完,他又开始砍柴,似乎不愿意多聊。

康熙看着这个专心劳作的樵夫,心中泛起一阵奇异的感觉。在宫中,无论走到哪里,所有人都要跪地请安,战战兢兢。可在这山野之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个质朴自然的人,完全不受他身份的影响。

魏东亭在一旁看得心急,刚想上前呵斥,被康熙一个眼神制止了。

"柳兄。"康熙又开口道,"我观你谈吐不俗,想必读过书?"

柳青手中的斧头停了一下,抬头看向康熙:"读过几年,不过都是些农桑杂书,不值一提。"

"能识字就好。"康熙点点头,"不知柳兄对当今时政有何看法?"

这话一出,魏东亭等人都紧张起来。在这个年代,普通百姓议论朝政是很危险的事情。

柳青沉默了片刻,放下柴刀,认真地看着康熙:"客官既然问了,我就说几句实话。当今皇上英明神武,削藩定乱,确实是个好皇帝。只是..."

"只是什么?"康熙追问。

"只是这天下太大了,皇上在深宫之中,未必能知道民间疾苦。就说我们这一带,前年大旱,官府的赈灾粮食大半进了贪官的口袋,真正到百姓手里的不足三成。"柳青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百姓们饿肚子,可上面报告上去的却是'风调雨顺,百姓安乐'。"

康熙听得心中一震。他知道官场腐败,但没想到竟然严重到这个地步。

"那依柳兄之见,要如何才能让皇上知道真实情况呢?"康熙继续问道。

柳青苦笑一声:"我一个山野樵夫,哪里知道这些。只是有时候想,若是皇上能微服私访,亲自到民间走走看看,或许就能知道百姓的真实处境了。"

这话说得康熙心中暗喜,这柳青的想法竟然和自己不谋而合。

02

夕阳西下,山林中光影斑驳。

康熙看着眼前这个朴实的樵夫,心中越发觉得此人不简单。他决定试探一下柳青的真正底细。

"柳兄说得很有道理。"康熙点点头,"不过我听说,最近朝廷派了不少钦差大臣下来察访民情,怎么还会有这种情况?"

柳青冷笑一声:"钦差大臣?那些大人们出行,前呼后拥,锣鼓喧天,还没进村,消息就传遍了十里八村。地方官员早就准备好了,把村里最富裕的几户人家找来当托儿,编排好台词。钦差大人们看到的,自然都是一片太平景象。"

"那些真正穷苦的百姓呢?"康熙问道。

"早就被赶到山里躲起来了。"柳青重新拿起柴刀,用力砍在木头上,"等钦差走了,一切又恢复原样。"

康熙听得心中怒火中烧,没想到自己苦心派出的钦差大臣,竟然被地方官员玩弄于股掌之间。

"看来柳兄对朝政颇有见解。"康熙压抑着心中的愤怒,"不知对当今皇上还有什么看法?"

柳青停下手中的活计,仔细打量了一下康熙:"客官问这么多朝政的事情,莫不是有什么特殊身份?"

魏东亭等人顿时紧张起来,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的兵器。

康熙心中一惊,这樵夫果然不简单,竟然能察觉出异常。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笑道:"柳兄多虑了,我只是一个商人,对朝政感兴趣而已。做买卖的人,总要了解一下局势不是?"

柳青深深地看了康熙一眼,缓缓点头:"也对。那我就实话实说吧。"

他放下柴刀,在一块石头上坐下:"当今皇上确实是个明君,年纪轻轻就能平定三藩之乱,确实了不起。只是..."

"只是什么?"康熙追问。

"只是皇上生在深宫,长在妇人之手,对民间疾苦了解太少。"柳青的话让康熙心中震动,"皇上看到的奏折,听到的汇报,大多都是经过层层粉饰的。真正的民间疾苦,他很难知道。"

康熙默然。这个樵夫说的话,正中他心中的痛处。自己确实生长在深宫,对民间的了解大多来自奏折和大臣的汇报。

"那依柳兄之见,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康熙问道。

柳青沉思片刻:"我觉得,皇上应该多微服私访,亲自到民间走走。不过,真正的微服私访,不是那种前呼后拥的排场,而是要真正扮作普通人,悄悄地深入民间。"

"可是皇上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经常出宫?"康熙试探道。

"那就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选一些真正清廉正直的官员,让他们定期深入民间暗访。"柳青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人要绝对忠诚,而且要有足够的权力,能够直接向皇上汇报,不受地方官员的干扰。"

康熙听得眼前一亮,这个建议确实很有价值。

"柳兄真是有大才啊。"康熙由衷地感叹,"只可惜生在山野,若是能入朝为官,定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柳青苦笑摇头:"我一个樵夫,哪有那个命。再说,做官也未必是好事。我在山中见惯了那些贪官污吏的嘴脸,清官难做,贪官易当。真正想为百姓做事的人,反而处处受制。"

"那如果有机会,柳兄愿意出山为官吗?"康熙问道。

柳青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如果真的有一个明君,真心想为百姓做事,而且能给我足够的权力去惩治贪官,保护良民,我倒是愿意试试。"

康熙心中大喜,这个柳青不仅有见识,还有为官的志向,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魏东亭警觉地站起身来,只见山道上尘土飞扬,有一队人马急速奔来。

"不好,是官兵!"柳青脸色一变,"客官们快走,被他们撞见了,少不了一番盘查。"

康熙心中疑惑,为什么柳青要躲避官兵?难道他有什么特殊的身份?

那队官兵很快就到了近前,为首的是一个身穿千户官服的武官,身后跟着十几个兵丁。

"站住!"千户大声喝道,"你们是什么人?在这里做什么?"

魏东亭上前一步,拱手道:"回大人的话,我们是京城来的商人,路过此地,想收购一些山货。"

千户打量了一下康熙一行人,目光在康熙身上停留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京城商人?"千户冷笑道,"我看你们不像普通商人。来人,给我搜身!"

魏东亭等人顿时紧张起来,他们身上都带着兵器,而且都是宫中的制式武器,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柳青突然站起身来。

"赵千户,他们确实是商人,我可以为他们作证。"

那千户听到柳青的声音,神色顿时变得复杂起来,既有几分忌惮,又有几分不甘。

"柳青,你一个山野樵夫,凭什么为他们作证?"赵千户冷声道。

"就凭我在这山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人我还是能分辨得出来的。"柳青平静地说道。

赵千户和柳青对视了片刻,最终还是挥了挥手:"算了,既然柳青为你们作证,那就走吧。不过下次路过这里,最好先到县衙报备。"

说完,他带着人马扬长而去。

康熙看着这一幕,心中更加疑惑。这个柳青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一个千户对他既忌惮又不敢得罪?

03

暮色降临,山中起了薄雾。

待官兵走远,康熙终于忍不住问道:"柳兄,刚才那个千户似乎对你很忌惮,这是为何?"

柳青沉默了片刻,苦笑道:"说来话长。那赵千户是这一带的千户所千户,专门负责维护地方治安。他和县令沆瀣一气,欺压百姓,我曾经多次阻止过他们的恶行,所以结下了梁子。"

"以你一介布衣,如何能阻止官兵?"康熙更加好奇。

"山中的百姓都很团结,而且我略通些武艺,加上地形熟悉,他们奈何不了我。"柳青轻描淡写地说道。

康熙心中震动,这个柳青果然不是普通的樵夫。能够多次对抗官兵而全身而退,绝非等闲之辈。

"柳兄,天色已晚,我们在附近有个落脚的地方,不如一起去歇息,顺便详细聊聊?"康熙发出邀请。

柳青看了看天色,点点头:"也好,我正好砍够了今天的柴。"

他收拾好柴刀和绳索,背起一捆柴火,跟着康熙一行人向山下走去。

他们来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魏东亭早已安排好了落脚的地方。这是村中一户比较富裕的农家,主人姓王,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王老汉看到柳青,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柳大哥,你怎么来了?"

"跟这几位客官一起来歇脚。"柳青笑道。

王老汉连忙招呼大家进屋,吩咐老婆准备饭菜。康熙趁机观察,发现村民们对柳青都很尊敬,显然他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晚饭时,康熙故意提起白天遇到官兵的事情。王老汉顿时义愤填膺:

"那个赵千户不是个东西!前几天还来我们村里征收'过路费',说是什么朝廷的新税。我们哪里知道有没有这个税?不交就打人!"

"后来怎么办?"康熙问道。

"还是柳大哥出面,把他们赶走了。"王老汉感激地看着柳青,"柳大哥说,朝廷从来没有什么'过路费'这个税种,这是他们私立的苛捐杂税。"

康熙心中暗惊,确实没有过路费这个税种,看来这个赵千户真的是在敲诈勒索。

"柳大哥怎么知道朝廷的税制?"康熙试探道。

王老汉不假思索地答道:"柳大哥读过书,懂得多。他说朝廷的正税只有地丁银、漕粮这几种,其他的都是地方官员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

康熙越发觉得柳青不简单。能够如此清楚地了解朝廷税制,绝非普通的读书人能够做到的。

酒过三巡,康熙借着酒意,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问:"柳兄,实不相瞒,我观你谈吐不俗,见识深广,绝非普通樵夫。不知你的真实身份是?"

柳青放下酒杯,深深地看了康熙一眼:"客官也不是普通商人吧?从你们进山开始,我就发现了。你们的马都是上等的军马,身上的衣服虽然粗糙,但料子很好。更重要的是,你身边这几个人,一看就是练家子,而且是军中出身。"

魏东亭等人顿时紧张起来,手不自觉地摸向兵器。

康熙却大笑起来:"柳兄果然慧眼如炬!既然你已经看出来了,我也不隐瞒了。"

他站起身来,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正是皇帝的贴身之物:"朕,就是当今皇上!"

王老汉等人顿时呆住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草民见过皇上!"

然而,柳青却依然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康熙。

康熙有些诧异:"柳青,你为何不跪?"

柳青缓缓开口:"草民眼拙,不识真龙。"

这句话一出,满屋皆惊。魏东亭勃然大怒:"大胆刁民!见了皇上还不跪拜,简直无法无天!"

说着就要拔刀,被康熙抬手制止了。

康熙饶有兴趣地看着柳青:"既然你不识真龙,那你识得什么?"

柳青沉默了片刻,缓缓站起身来。他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那是智慧与坚毅的混合体。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个神秘樵夫的回答。康熙更是全神贯注,他隐隐感觉到,柳青接下来说的话,将会改变很多东西。

柳青深深地看了康熙一眼,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就在这时,屋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皇上!大事不好了!"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听起来焦急万分。

康熙深深地看着柳青,等待着这个神秘樵夫的回答。

柳青沉默了片刻,突然从怀中掏出一个用破布包着的小包袱。他缓缓解开层层包裹,露出里面的东西。

康熙瞳孔猛然收缩,魏东亭等人更是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康熙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柳青将那件东西放在桌案上,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皇上问草民识得什么,草民答:我识得..."

就在这时,屋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皇上!大事不好了!"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声音急切得几乎变了调。

魏东亭快步走到门边,只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信使跌跌撞撞地冲进院子:"启禀皇上!吴三桂余部在滇西起事,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朝中众臣都在等皇上回京主持大局!"

康熙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他。然而,当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桌案上那件东西时,整个人都怔住了。

"不可能..."康熙失声道,"这东西怎么会在你手里?"

王老汉等人完全被这诡异的气氛吓懵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桌子上那个看似普通的东西,为什么会让堂堂皇帝如此失态。

柳青看着康熙震惊的表情,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皇上现在明白草民识得什么了吗?"

他站起身来,声音平静但却带着某种令人敬畏的力量:"草民识得的,正是这天下最大的秘密!"

康熙死死盯着桌案上的东西,额头上渗出了冷汗。这个东西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他对眼前这个樵夫的所有认知。

"你到底是什么人?"康熙的声音都有些发抖。

然而,当柳青说出自己真实身份的那一刻,康熙彻底呆住了...

04

柳青看着康熙震惊的神情,缓缓开口道:"皇上,您认得这个吗?"

桌案上静静躺着一块巴掌大小的黑色石牌,上面刻着复杂的纹路和文字。在烛光的照映下,石牌表面隐约闪烁着金色的光泽。

康熙伸出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块石牌。当他看清上面的文字时,整个人如遭雷击:"这是...这是皇祖父的手令!"

"什么?!"魏东亭等人顾不得礼数,纷纷凑了过来。

康熙仔细辨认着石牌上的文字,那是用满文和汉文同时刻制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柳氏一门忠烈,世代守护边疆机密,如有急难,见牌如见朕。"下面还有顺治皇帝的私印。

"这怎么可能?"康熙的声音都有些发抖,"皇祖父临终前销毁了所有这样的手令,怎么还会有遗留?"

柳青苦笑着摇摇头:"皇上,草民的真名叫柳如松。我的祖父柳如海,曾是先帝身边的机密参赞,专门负责西南边疆的军事布防。"

康熙倒吸一口凉气。他想起了关于柳如海的记载:此人是顺治朝的重臣,精通兵法,曾为朝廷平定西南立下汗马功劳。但在顺治驾崩前不久,柳如海突然辞官归隐,从此销声匿迹。

"你祖父柳如海...他还在世?"康熙急切地问道。

"三年前过世了。"柳青垂下眼帘,"临终前,他将这块石牌和一批机密资料交给了我,让我世代守护,等待明君。"

"什么机密资料?"康熙追问。

柳青站起身,走到屋角,从一个隐蔽的地方取出一个铁匣子。他打开匣子,里面整齐地放着十几卷竹简和几张羊皮地图。

"这些都是我祖父生前绘制的西南军事地形图,还有各地驻军分布、粮草补给路线、以及..."柳青停顿了一下,"吴三桂当年布置的所有暗桩据点。"

康熙瞪大了眼睛。这些资料的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在当前吴三桂余部叛乱的关键时刻。

"你早就知道吴三桂余部会起事?"康熙问道。

"何止知道。"柳青展开一张地图,指着上面的几个红点,"我祖父早就预料到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暗中观察。吴三桂的三个儿子,吴应熊已死,但吴应麒和吴应麟却一直在暗中联络旧部。"

他指着地图上的一条红线:"他们这次起事,走的正是当年我祖父预设的叛军可能路线。先占滇西三城,切断朝廷增援,然后向东推进,企图重新控制整个云南。"

康熙仔细看着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各地的地形、水源、关隘,甚至连每个村寨的户数都标得清清楚楚。

"如此详尽的资料...你祖父果然是个军事奇才。"康熙感叹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平定这次叛乱?"

柳青收起地图,沉思了片刻:"皇上,朝廷这次派去的十万大军,犯了兵家大忌。"

"什么大忌?"

"孤军深入,后路不继。"柳青的话让康熙心中一沉,"吴三桂余部最熟悉的就是山地作战,他们故意诱敌深入,然后切断后路,将朝廷军队困在山谷中逐个击破。"

康熙想到刚才信使汇报的"全军覆没",心中更加沉重。

"那现在该怎么办?"康熙问道。

柳青走到地图前,用手指在上面比画:"皇上,要平定叛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固守现有阵地,不能再派大军直接进攻。"

"为什么?"

"因为吴三桂余部现在正等着朝廷继续派兵。他们的战略就是以逸待劳,用熟悉的地形拖垮朝廷军队。"柳青指着地图上的几个要害之地,"但他们也有致命弱点。"

"什么弱点?"康熙来了精神。

"粮草!"柳青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吴三桂余部人数虽多,但他们占据的都是山区,粮食生产有限。他们必须依靠外部补给,而补给路线,我这里都有详细记录。"

他展开另一张地图,上面用蓝线标注着十几条蜿蜒的山路:"这些都是他们的补给通道。只要派小股精兵,切断这些通道,不出三个月,叛军就会因为粮草不继而自乱阵脚。"

康熙仔细研究着地图,越看越兴奋:"妙计!确实是妙计!"

"不仅如此。"柳青继续道,"我这些年在山中,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土司和寨主。他们对吴三桂余部的横征暴敛早有不满,只是慑于淫威不敢反抗。如果朝廷能够争取他们,内外夹击,平叛指日可待。"

康熙听得连连点头,这个策略比朝廷那些大臣们的建议高明太多了。

就在这时,屋外又传来马蹄声。魏东亭警觉地走到门边,只见又有几名信使赶到。

"启禀皇上!"为首的信使跪下汇报,"叛军又攻下两城,正向省城进军!朝中大臣们已经吵翻了天,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主张再派二十万大军征讨!"

康熙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朝中那些大臣,平时夸夸其谈,到了关键时刻就乱了阵脚。

"皇上。"柳青突然开口道,"草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说。"

柳青深深地看着康熙:"皇上刚才问草民识得什么,草民的回答是:我识得什么是真正的忠臣,什么是真正的明君。"

康熙一愣:"此话怎讲?"

"真正的忠臣,不是那些在朝堂上阿谀奉承的人,而是能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柳青的声音铿锵有力,"而真正的明君,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能够体察民情、知人善用的人。"

这句话让康熙心中震动。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皇上今日微服私访,亲自体察民情,这就是明君的表现。"柳青继续道,"而草民虽然身在山野,但心系朝廷,这就是忠臣的本分。明君遇忠臣,正是天意!"

康熙听得热血沸腾:"好一个'明君遇忠臣'!柳如松,朕要用你!"

"皇上,草民斗胆,想为皇上平定这次叛乱!"柳青跪下道。

"好!"康熙一拍桌案,"朕现在就册封你为云贵总督,全权负责平叛事务!"

魏东亭等人都傻了眼。从一个山野樵夫,一跃成为一品大员,这在大清朝还是头一回。

05

然而柳青却没有立刻接受,而是沉思了片刻。

"皇上,草民还有一个条件。"柳青抬起头来,眼神坚定。

"什么条件?尽管说。"康熙道。

"草民要组建一支特殊的队伍,不受常规军制约束,直接向皇上负责。这支队伍专门负责切断叛军补给,策反当地土司,进行山地作战。"柳青详细解释道,"常规军队在山地作战中吃亏太大,必须用特殊战法。"

康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准!你要什么条件尽管提。"

"草民需要挑选精干人员,包括一些江湖好手和当地向导。另外..."柳青停顿了一下,"草民需要皇上的绝对信任。因为这种战法,可能会让一些大臣不理解。"

"朕给你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康熙毫不犹豫地说道。

就在这时,王老汉的儿子王小六匆匆跑进屋来:"爹,不好了!外面来了好多官兵,把咱们村子围住了!"

众人一惊。魏东亭立刻拔出佩刀:"皇上,可能是叛军探子发现了我们的行踪。"

康熙也紧张起来。如果自己的身份暴露,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山区,确实很危险。

然而柳青却很冷静:"王大叔,你儿子看清楚是什么人了吗?"

王小六擦着额头的汗:"看旗号,好像是府衙的人,为首的是知府大人。"

柳青皱了皱眉:"知府?他来这里做什么?"

很快,外面传来敲门声。一个尖细的声音喊道:"里面的人听着,本府奉命搜查可疑人员,速速开门!"

柳青和康熙对视一眼。这个时候被官府撞见,确实有些麻烦。

"皇上,您先躲一躲,让草民来应付。"柳青低声道。

康熙点点头,和魏东亭等人躲到后屋。

柳青整理了一下衣衫,走出去开门。

门外站着二十多个衙役,为首的是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人,正是本府知府马如龙。

"柳青?"马如龙看到柳青,脸色有些复杂,"你怎么在这里?"

"知府大人,草民在这里借宿,有何不可?"柳青平静地问道。

马如龙环视了一下院子,发现有几匹军马拴在院中,心中起疑:"这些马是怎么回事?"

"是几个客商的马匹,他们也在这里借宿。"柳青答道。

"什么客商?让他们出来见本府。"马如龙命令道。

就在这时,康熙从屋里走出来。他已经换了一身更加普通的衣服,看上去就像个寻常商人。

"见过知府大人。"康熙拱手道,"在下姓康,是京城来的药材商人。"

马如龙上下打量了一下康熙,总觉得此人气度不凡,不像普通商人。但一时又看不出什么破绽。

"马大人,深夜带这么多人来,所为何事?"柳青问道。

马如龙犹豫了一下,说道:"实不相瞒,府里接到密报,说有朝廷钦差在这一带活动。上面命令本府严密搜查。"

康熙心中一凛,看来确实有人发现了蛛丝马迹。

"钦差?"柳青故作惊讶,"这山沟沟里,怎么会有钦差来?"

"本府也觉得奇怪。"马如龙摇摇头,"不过上面的命令不得不执行。柳青,你在这山中居住多年,可曾见过什么可疑人员?"

柳青想了想:"前几天倒是见过几个商人模样的人,不过已经走了。"

马如龙还想再问,忽然一个衙役匆匆跑来:"大人,大事不好了!刚接到急报,叛军已经打到离府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了!"

马如龙脸色大变:"什么?这么快?"

"是的,而且听说朝廷派去的援军全军覆没,现在叛军士气大振,正向府城进军!"

马如龙顿时慌了神。如果叛军打到府城,他这个知府就是第一个倒霉的。

"不行,本府得赶紧回去组织防务。"马如龙顾不得再搜查,匆忙带着人马离去。

看着知府一行人慌慌张张地走远,康熙走到柳青身边:"看来局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紧急。"

"皇上,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柳青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叛军越是猖狂,就越容易暴露他们的弱点。"

"怎么说?"

"叛军快速推进,必然会拉长补给线。而且他们为了鼓舞士气,肯定会分兵攻城掠地,这就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柳青分析道,"皇上,现在正是实施我们计划的最佳时机。"

康熙点点头:"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现在就走!"柳青坚决地说道,"夜路虽然难行,但可以避开叛军的耳目。我们先去联络当地的土司,然后从外围开始切断叛军的补给线。"

康熙看着这个年轻的樵夫,心中充满了敬佩。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没有丝毫的恐惧和退缩,反而显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柳如松,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康熙拍了拍柳青的肩膀,"从今以后,你就是朕的心腹重臣!"

魏东亭等人也被柳青的气概所折服,纷纷行礼:"参见柳大人!"

柳青却摆摆手:"诸位客气了。现在国难当头,我们都是为朝廷效力,不必拘泥于礼节。"

王老汉一家看着这一幕,早已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平日里那个朴实的柳大哥,竟然一夜之间成了朝廷重臣。

"王大叔,多谢您这些日子的照顾。"柳青诚恳地向王老汉行礼,"日后若有机会,我定当报答。"

王老汉连忙摆手:"柳大哥,您这是折煞我了。您能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收拾好行装,一行人连夜出发。柳青对这一带的山路了如指掌,带着众人在崎岖的山道上快速前进。

06

三天后,在距离府城八十里的一个隐蔽山谷中,柳青建立了临时指挥部。

经过这几天的奔波,他已经联络了十几个当地的土司和寨主,还收编了一些散落在山区的退役士兵和江湖好手,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特别行动队。

康熙看着这支队伍的训练,不禁暗暗点头。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山地作战的好手,行动迅速,纪律严明。

"皇上,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可以开始了。"柳青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点,"这里是叛军的一个重要粮草转运站,只要拿下这里,就能切断他们三分之一的补给。"

"需要多少人?"康熙问道。

"五十人足够了。"柳青自信地说道,"山地作战讲究的是出其不意,人多了反而不好隐蔽。"

当夜,柳青亲自带队,悄无声息地摸到了那个粮草转运站附近。这里驻扎着两百多叛军,但他们显然没有料到会有人敢主动袭击。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粮草,不是杀人。"柳青对队员们交代道,"能生擒的尽量生擒,烧掉粮草就撤退。"

行动开始了。柳青的队伍如鬼魅般潜入敌营,趁着叛军熟睡,迅速控制了粮草仓库。

"什么人?"一个叛军哨兵发现了异常,刚要大喊,就被一个土司手下用迷药弄昏了过去。

整个行动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叛军的粮草全部被烧毁,而柳青的队伍已经消失在夜色中。

当叛军将领赶到现场时,只看到满目的火光和烟雾。

"该死!是什么人干的?"叛军将领暴跳如雷。

"将军,现场没有发现任何尸体,连我们的哨兵都只是被迷昏了,没有死伤。"副将汇报道。

这让叛军将领更加困惑。如果是朝廷正规军,绝不会如此留情。那么,这支神秘的队伍到底是什么人?

类似的行动在接下来的十天里进行了七次,每次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叛军的补给线被切断了一半,军心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柳青还派遣说客去各个土司那里进行策反工作。他们带着康熙的诏书,许诺平叛成功后减免赋税,优待少数民族。

这些策略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十几个原本被迫为叛军提供补给的土司纷纷倒戈,转而支持朝廷。

叛军统帅吴应麒终于坐不住了。他派遣了五千精兵,分三路来围剿柳青的队伍。

"皇上,叛军开始重视我们了。"柳青看着情报,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正说明我们的策略有效。"

"可是敌众我寡,硬拼的话..."康熙有些担心。

"皇上放心,我们不会硬拼的。"柳青胸有成竹地说道,"山地作战的精髓就是避实击虚,声东击西。他们想围剿我们,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惊喜。"

柳青的计划很简单:佯装撤退,将叛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然后联合当地土司的武装力量,给敌人一个迎头痛击。

计划执行得很顺利。叛军果然上当,分兵追击。结果在一个名叫"夺命谷"的地方,遭到了柳青和土司联军的伏击。

这一战,叛军损失惨重,五千人马被歼灭大半,剩下的溃不成军。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战斗中,柳青活捉了叛军的一个重要将领——吴三桂的义子胡国柱。

"胡国柱,你可知罪?"康熙亲自审问这个叛军头目。

胡国柱看到康熙,顿时面如死灰:"你...你是..."

"朕就是当今皇上。"康熙威严地说道,"你跟随吴三桂叛乱,罪该万死。但念在你也曾为朝廷效力过,朕给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皇上要我做什么?"胡国柱问道。

"写信给吴应麒,告诉他朕的条件:立刻停止叛乱,交出武器,朕可以赦免他们的罪过,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封地,世代为王。"康熙的话让胡国柱大为震惊。

"皇上真的愿意赦免我们?"

"朕一言九鼎。但如果他们顽抗到底,朕也绝不会手软。"康熙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柳总督已经证明了,朕有能力彻底平定这次叛乱。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们自己选择吧。"

胡国柱沉默了很久,最终点头同意写信劝降。

07

一个月后,叛乱终于平息了。

吴应麒在收到胡国柱的信后,经过激烈的内部争论,最终选择了投降。他带着残部来到康熙面前请罪。

"草民吴应麒,参见皇上!"吴应麒跪在地上,声音颤抖。

康熙看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叛军统帅,心中感慨万千:"吴应麒,你父亲吴三桂曾是朝廷重臣,为何要走上叛乱的道路?"

"皇上,草民也是被逼无奈。"吴应麒痛哭流涕,"家父死后,我们兄弟虽然表面归顺,但朝中一直有人想要除掉我们。我们担心迟早会被清算,所以才..."

"愚蠢!"康熙厉声道,"朕从即位以来,何时清算过归顺的旧臣?你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康熙说得确实是实话。他虽然削藩,但对归顺的藩王还是很宽容的,从没有大开杀戒。

"皇上,草民知错了。"吴应麒磕头如捣蒜,"请皇上恕罪。"

康熙看了看身边的柳青,柳青微微点头。

"吴应麒,念在你父亲曾为朝廷效力,又能及时悔悟,朕赦免你的罪过。但你必须交出所有武器,解散部众,从此不得干预政事。朕封你为云南王,世袭罔替,但只能在封地内活动。"

吴应麒大喜过望:"谢皇上隆恩!"

至此,这场延续了数月的叛乱终于彻底平息。朝廷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文武都震惊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皇上微服私访期间,竟然平定了如此重大的叛乱。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皇上竟然册封了一个山野樵夫为云贵总督。

"皇上,此人来历不明,贸然重用,恐怕不妥。"户部尚书在朝堂上提出异议。

"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康熙威严地说道,"柳如松为朝廷立下大功,理应重用。谁还有异议?"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没人敢再多说什么。

平叛成功后,康熙并没有立刻返京,而是在云南待了三个月,亲自视察民情,整顿吏治。

柳青被正式任命为云贵总督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严厉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柳兄,朕真是慧眼识珠啊。"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康熙对柳青说道。

"皇上过奖了。"柳青谦虚地说道,"臣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你可知道,朕为什么当初就相信你能平定叛乱?"康熙问道。

柳青摇摇头。

"因为朕看出了你的不同。"康熙深深地看着柳青,"在深山中,你一个人就能让那些贪官污吏不敢轻举妄动,这说明你有过人的能力和威望。而你对朝政的见解,更是让朕刮目相看。"

"最重要的是,"康熙继续道,"你说的那句话:'我识得什么是真正的忠臣,什么是真正的明君',这句话让朕醍醐灌顶。一个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必然是个真正的贤才。"

柳青听了,心中感动万分:"皇上知遇之恩,臣永世难忘。"

"朕也要感谢你。"康熙拍了拍柳青的肩膀,"你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人才,不一定在朝堂上,也可能在山野之间。做皇帝的,要有识人的眼光,更要有用人的胆量。"

三个月后,康熙返回京城。临行前,他留下了一道特别的圣旨:

"柳如松忠心为国,智勇双全,特加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世袭一等公,食邑三千户。其子孙世代享受朝廷俸禄,不得削减。"

这道圣旨在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从一个山野樵夫,到一等公,这样的升迁在大清朝史无前例。

但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柳青在云贵总督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十五年间将西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杜绝了叛乱,还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康熙晚年时,曾经对人说:"朕一生遇到的能臣很多,但真正让朕佩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收复台湾的施琅,另一个就是那个山中的樵夫柳如松。他们都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英雄不问出身,贤才可遇不可求。"

这个故事后来被史官记录在册,成为了后世君主学习的典范。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明君,要有识人的慧眼;真正的贤才,可能隐藏在任何地方。而当明君遇到贤才时,就能创造出改变历史的奇迹。

柳如松的后人世代居住在云南,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世代铭记着祖先的教诲:忠君爱民,永不忘本。

而那句让康熙加官加爵的话——"我识得什么是真正的忠臣,什么是真正的明君",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名句,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君臣。

历史证明,康熙的眼光是正确的。那个在山林中砍柴的樵夫,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不仅帮助康熙平定了叛乱,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位年轻的皇帝学会了如何真正地知人善用,如何做一个体察民情的明君。

这段君臣相遇的佳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它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真正的智慧和品德,永远比出身和地位更加重要。

下一篇:美国政府停摆致WIC濒危,700万母婴陷断粮危机,民生沦为两党博弈筹码
上一篇:朱元璋靠一封神信逆袭,龙湾之战硬是把强敌陈友谅给拿下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