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视台又开始报道所谓的首尔病,称希望中国人的来访对韩国经济有好处这几年韩媒隔一段时间就炒作要解除限韩令了,一是配合相

91 2025-10-09 18:51

韩国媒体炒作“首尔病”,中国游客为何不买账?

最近,韩国电视台扛着摄像机跑到北京三里屯,拦下刚喝完咖啡的年轻人追问:“去完首尔是不是哭着不想回家? ”这段刻意剪辑的采访,试图证明中国年轻人患上了一种所谓的“首尔病”——一种离开首尔就“心跳加速、眼眶发热”的虚构病症。 然而,真相却让这出戏彻底翻了车。 被剪掉的四十分钟素材里,中国游客吐槽的是“四天行程三天排队”“免税店价格比网上还贵”。 韩媒精心编织的叙事,在现实数据面前不堪一击:2025年,韩国在中国出境游目的地中热度仅排第8,携程春节订单量跌至疫情前三分之一,连泰国零头都够不着。

一、“首尔病”的剧本:剪辑出来的“文化向往”

韩媒将“首尔病”定义为“对首尔氛围的深切怀念”,声称中国年轻人因韩流文化、汉江夜景而“无法适应回国生活”。 但翻开社交媒体,真实反馈却是另一番景象。 抖音上相关标签播放量虽破亿,但热门评论清一色是调侃:“我家楼下的咖啡馆比首尔还好”“电线乱得像蜘蛛网,景福宫刮风就吃沙子”。 更讽刺的是,韩媒为佐证这一概念,竟专门邀请韩国心理医生出境,宣称“此病需每年回首尔吸氧缓解”——而这位医生的诊所恰好在江南区,此前因客源不足濒临倒闭。

这种“先定结论再找证据”的操作已是固定套路。 在成都街头,韩媒曾截取少数人喜欢韩餐的片段,得出“四川人离不开泡菜”的结论;而在北京三里屯,采访问题被设计为“首尔和东京选哪个”,仅挑选8名选择首尔的受访者镜头,其余7人提及“上海更便利”的内容全被删除。 通过地理错位(在中国采访而非韩国)和情绪错位(将旅行怀念渲染成病态依恋),韩媒试图把小众粉丝的情感表达放大成全民现象。

二、数据打脸:免税店冷清与游客用脚投票

韩国观光公社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游客在韩人均消费比2019年暴跌38%,同期在泰国消费却增长21%。 更直观的是退税数据:2023年中国游客购物退税单数量比2019年减少52%,但平均退税额仅降11%——说明只剩少数高消费群体支撑,大众游客早已流失。 明洞商圈空铺率飙至12%,乐天免税店转而依赖东南亚旅行团。

中国游客的“用脚投票”清晰可见。 2024年五一假期,首尔跌出热门目的地前十,济州岛排名第15;同期中国境内芒市、延吉等小城搜索量暴涨300%。 就连韩国法务部也承认,对中国公民的长期签证发放量下降28%。 这些数据与韩媒鼓吹的“依恋”形成尖锐对比——真正让韩国旅游业焦虑的,不是虚构的“首尔病”,而是真实的“客源荒”。

三、炒作背后的生意经:流量、股票与矛盾心理

“首尔病”闹剧背后,藏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 涉事制作团队与新罗、乐天免税店签有年度合约,冲突性视频的广告报价翻倍;中国MCN机构迅速镜像反击,在首尔弘大采访“韩国年轻人只知抖音神曲”,一条视频播放量8000万,广告分成足够在深圳买房。 这种“越吵越赚钱”的模式,让跨国争议成了流量提款机。

同时,炒作与文化政策紧密挂钩。 每逢韩国娱乐股低迷,韩媒便释放“限韩令解除”消息,推动YG、SM公司股价飙升。 尽管中方多次澄清无解除计划,但韩国网友已在欢庆“韩流重返中国”,殊不知这仅是资本操盘手的游戏。 而韩国社会对华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旅游业界欢呼中国游客免签政策(2025年9月29日起实施),期待312万游客拉动经济;另一方面,韩国国会请愿网站出现“废止免签”请愿,获近4万人支持,抱怨“中国游客涌入会扰乱秩序”。

四、文化自信的较量:从“韩流迷恋”到“回家真香”

韩媒将“首尔病”归因于“中国年轻人向往韩国高级文化”,首尔市立大学教授甚至宣称“中国仍认为韩国文化更优越”。 但现实是,中国年轻世代早已祛魅。 有人直言:“首尔物价吓人,竞争激烈到本地人都想逃”;更多人发现,国内小城市“人少景美消费低”,腾冲的温泉让游客主动改签机票。

这场炒作反而暴露了韩国的文化不自信。 当VANK组织在国际平台将春节改为“Korean New Year”,将高句丽历史纳入“韩流五千年”,其本质是以文化挪用替代真诚传播。 而中国网友的回应一语中的:“吵架是门生意,真情实感算赠品”。 当旅行回归理性,怀念终将褪色,唯有家的舒适永恒——这或许是“首尔病”闹剧最犀利的结局。

补充图片:

下一篇:绝味食品:消失的7个亿!到底是资金占用还是体外循环?
上一篇:联合国:美国!你再不交会费,请滚出联合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