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警十年锻造海上劲旅:从“九龙治水”到全域管控的深蓝盾牌

80 2025-07-12 14:20

2025年6月,山东海警局无人机分队在渤海湾巡航时,通过红外监测锁定一艘盗采海砂船。从发现到取证、拦截,全程仅28分钟。这场高效执法的背后,是中国海警局十年磨剑的体系化变革——一支整合11支力量、坐拥1.2万吨级“移动堡垒”的海上综合执法力量正重塑着中国海洋治理格局。

一、历史性转身:从分散执法到“五指成拳”

1. 改革前的阵痛(2010-2013)2010年9月,钓鱼岛海域中日撞船事件暴露执法困局:面对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千吨级巡逻船,中国渔政船因吨位小、装备弱陷入被动。彼时,中国海上执法权分散在海洋局、渔政、边防海警等11个部门,“九龙治水”导致力量碎片化、响应迟滞。

2. 破局时刻(2013-2018)201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海监、渔政、边防海警等队伍整合重组为国家海洋局,并以“中国海警局”名义统一执法。16296名编制人员、三大海区分局(北海、东海、南海)及11个省级海警总队的架构初现,终结了长达60余年的多部门分治局面。

3. 武装力量升级(2018至今)201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海警整体划归武警部队,转隶为“武警海警总队”(对外保留中国海警局名称),级别升至正军级。此举赋予海警刑事侦查权、技术侦查权等武装执法权限,实现从行政执法队伍向国家武装力量的质变。

二、装备跃迁:万吨级旗舰与科技执法网络

1. 舰艇“军民融合”之路

改装主力:接收海军退役的053H2G护卫舰,拆除导弹保留舰炮,加装高压水炮、光电跟踪系统,解决初期装备缺口;

自主建造:全球最大公务执法船2901/3901舰(1.2万吨)列装,配备76毫米舰炮及火控系统,执法航程覆盖南海全域;

规模跃升:千吨级以上舰艇超150艘,总吨位突破20万吨,超越美国海岸警卫队居世界首位。

2. 立体化监控体系

95110海上报警平台:2019年开通,年均接警超万次;

无人机巡航矩阵:山东海警局构建“人机协同”模式,无人机精准识别违规船舶效率提升3倍;

卫星+AI监管:2024年全面推开海上卫片执法,结合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实现重点海域24小时动态感知。

三、执法实战:从主权维护到生态守护

主权维权最前线

南海常态化管控:2024年驱离菲方侵权船只23次,全程监控仁爱礁“坐滩”舰补给;

钓鱼岛巡航体系:与海军建立联合响应机制,年均巡航超330天;

东海全域布防:2025年东海分局首次亮相金门海域,实施闭环式执法巡查。

生态保护攻坚战

2024年专项行动成效:

执法领域检查次数查办案件关键成果

海洋工程 5000余次 250余起 关停违规项目48个

渔业资源 — 960起 查获海马1.27万尾、珊瑚1200株

盗采海砂 — 540起 追缴海砂资源损失费超3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海警局2024年执法公报

四、制度创新:法治化与国际协作

1. 法规体系完善

《海警法》明确11项核心职责,涵盖刑事侦查、紧追权、登临检查等武装执法权限;

建立与公安部、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的《深化海上综合治理指导意》,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

2. 国际合作破冰

中越联合巡逻:2024年西沙舰与越南海警船开展北部湾联合巡航;

南海规则对话:参与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执法条款,推动建立海上危机管控机制。

结语:深蓝盾牌的使命传承

从1950年辽西省首支海上巡逻队,到今日巡航三大洋的万吨舰队,中国海警局的演变映射着中国经略海洋的决心。在山东威海的训练基地,新入列海警队员正操作模拟驱离系统演练处置外船侵权——这一幕与70年前前辈手摇木船巡逻的画面时空交错,而不变的,是那句刻在指挥大厅墙上的誓言:

“寸海不让,使命必达”

正如海警局执法部副部长郑云在2025年生态发布会上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蓝色国土,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下一篇:乌军喊话直接打上门,俄罗斯慌了,沃洛涅日还扛得住吗
上一篇:从韭菜到镰刀,我在股市里终于悟出来道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