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拟对在欧中企实施强制技术转让,引发关注
凭什么你在我家地盘上做生意,就得把看家本领交出来?这听起来像不像江湖上拜码头的规矩?可这事儿,正儿八经地在欧洲大陆上酝酿着,而且矛头直指咱们的中国企业。
这事儿得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起,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想当年,欧洲的汽车巨头们,比如德国的大众,揣着先进的技术和满满的自信来到中国,当时咱们的条件是啥?“市场换技术”。你想进来卖车赚钱,没问题,先跟咱们的国企搞个合资公司,技术、生产线、管理经验,多多少少都得拿出来分享。这一招,在当时看来是咱们作为追赶者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欧洲人呢,看着中国庞大的市场,半推半就也就从了。
谁能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欧洲人心里发慌了。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这个新赛道上,欧洲人猛然发现,自己好像从老师变成了学生,而且还是个快要被甩下的学生。你走在巴黎、柏林的大街上,以前是奔驰、宝马、雷诺的天下,现在呢?越来越多挂着比亚迪、蔚来车标的电动车悄无声息地滑过,设计新潮,价格还亲民。欧洲的老牌车企们,就像是习惯了用诺基亚的大叔,突然发现满大街的年轻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那种冲击感和焦虑感,是实实在在的。
比亚迪直接把工厂开到了匈牙利,宁德时代更是豪掷几十亿欧元,准备在西班牙建电池厂,还要带上几千号工人。这架势,已经不是简单地卖几辆车了,这是要把整个产业链连根拔起,搬到欧洲人的家门口。欧盟的官员们坐不住了,尤其是那位女强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未来的清洁技术,必须是在欧洲制造的。”这话的潜台词就是,肉必须烂在自己锅里。
于是,一个听起来匪夷所си所思的计划浮出水面。他们正在捣鼓一个叫“工业加速法案”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想把当年咱们用过的“市场换技术”这套玩法,原封不动地还给我们。这个新规矩的核心内容,简直就是当年情景的镜像反转:中国的电动车、电池企业想来欧洲建厂卖产品?可以,但有几个条件。第一,最核心的,你得把你的先进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转让一部分给我们的欧洲公司。第二,你得强制跟我们本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第三,你的工厂里,得雇佣一定比例的欧洲工人,采购一定比例的欧洲零部件。说白了,就是你来可以,但不能光你一个人吃肉,得带着大家一起喝汤,顺便还得把做肉的秘方交出来。
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里是相当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掀桌子”的意思。但欧洲人觉得自己有苦衷。他们觉得,中国的电动车之所以这么厉害,这么便宜,是因为背后有国家的大量补贴,这是“不公平竞争”。2023年9月,冯德莱恩就正式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搞一个反补贴调查,查清楚你是不是“作弊”了。这还没完,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更是心急火燎地自己先动手了。2023年底,法国改了电动车的补贴政策,不看车价,看“碳足迹”,就是算你这辆车从生产到运输,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咱们国家发电主要还是靠火电,再加上万里迢迢运到欧洲,碳足迹肯定高啊。结果就是,大部分中国产的电动车,一下子就拿不到法国政府那几千欧元的补贴了,这不就是变相地把你挡在门外吗?
欧盟现在是两头受气,日子也不好过。一边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崛起,另一边是老大哥美国在背后“捅刀子”。美国在2022年搞了个《通胀削减法案》,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大规模的产业补贴计划。拜登政府大手一挥,说只要你在北美生产电动车、电池这些绿色产品,我就给你发巨额补贴。这一下,不仅是中国的企业,连欧洲的企业都心动了,纷纷琢磨着是不是该把工厂搬到美国去。欧盟眼看着自己的产业和资本都要被吸走了,心里那个急啊,不出台点激进的政策来留住自家的产业,恐怕真要被时代抛弃了。
更让欧洲人头疼的是,发展电动车,电池是心脏,而制造电池需要的锂、钴、石墨这些关键矿产,很多都攥在中国手里。2023年,中国就先后对半导体材料镓、锗和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实施了出口管制。这就像是武林高手过招,你打我一拳,我点你穴位。中国这一手,精准地打在了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命门”上,加剧了他们的资源焦虑。他们才这么迫切地想要在本土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挖矿到造车,全都不求人。
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就拿德国来说,他们的态度就非常纠结。德国的经济严重依赖汽车工业,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德国总理朔尔茨就比较务实,他害怕跟中国把关系搞得太僵,会砸了自家企业的饭碗。但像外长贝尔伯克这样的强硬派,就主张必须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这种内部的矛盾和拉扯,也让最终的政策会走向何方,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我看来,欧盟的这一系列操作,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是一种防御性的应激反应。这就像一个曾经的武林盟主,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独门绝技已经不再领先,而一个曾经向自己求教的后生晚辈,却练成了更厉害的神功,甚至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开宗立派。盟主心里既有失落,又有恐惧,于是也顾不上什么江湖道义了,开始模仿对方的招式,希望能扳回一局。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短期内或许能为欧洲本土产业赢得一些喘息的时间,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全球贸易的规则一旦被打破,你来我往的壁垒越筑越高,最终受损的可能是所有人。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想关起门来自己玩,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只是棋盘上,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