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资源枯竭”困局!大同十年转型:煤炭占比降40%,文旅新能源撑起经济新支柱

169 2025-08-25 08:26

很多资源型城市都怕一个问题——等资源挖完了,日子该怎么过?过去靠煤吃饭的城市,一旦煤炭行情不好,经济、就业全跟着受影响。但在我国北方,山西大同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这个曾经靠“黑金”(煤炭)撑起经济的城市,现在成了文旅、新能源、数字经济齐头并进的多元现代城,甚至成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标杆。

大同能转型,踩准了国家战略的节奏。这些年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大同趁机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搞起了新能源。现在它已经建成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据公开数据,光伏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一年能发80亿千瓦时电,大概能满足200多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现在新能源产业占大同工业总产值的35%,原来的“黑色煤都”,真的变成了靠“绿色动能”吃饭的城市,这种转变难道不令人惊喜吗?

除了新能源,大同还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盘活了。云冈石窟搞了保护工程,让千年石窟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悬空寺靠着“全球十大奇险建筑”的名头走向世界,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就连断了多年的古城墙,也修复得整整齐齐实现了合拢。效果有多明显?2010年的时候,大同一年接待游客才800万人次,到2023年直接涨到8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0亿元,文旅产业成了新的支柱,再也不用只盯着煤矿过日子了。

数字经济也是大同的新增长点。投资45亿元建了秦淮数据环首都基地,这可是华北最大的数据中心,还引入了华为、阿里云这些大企业,给城市装上新的“智慧大脑”。2023年,大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1%,更厉害的是,中车大同还造出了全球首台氢能源调车机车,在高端制造上也有了自己的亮点,从“挖煤”到“造高端装备”,大同的产业升级肉眼可见。

大同的转型不是瞎搞,而是有长远规划。早在2008年,它就制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还确定了“文化立市、生态兴市、产业强市”三大战略。为了落实好,市委书记亲自挂帅转型领导小组,搞“周调度、月考核”,任务清单一条条落实,绝不喊空口号。这么多年下来,煤炭产量每年减少5%,新能源每年增长15%,十年间煤炭在经济中的占比从70%降到了30%,这个变化可不是一点点,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

城市空间也重新规划了,搞“双城战略”。东城是古城复兴,投了200亿元修复,保护了63处文物,走在里面能感受到老大同的青砖灰瓦、古色古香;西城是现代新区,选在原来的采煤沉陷区,建了20平方公里的新区,引入了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这些新产业,让沉陷区变成了“希望城”。生态也没落下,治理了58平方公里的沉陷区,森林覆盖率从15%涨到34.5%,还拿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现在的大同,出门见绿、抬头见蓝,和以前的“煤城”模样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大同的产业是“四轮驱动”,每个轮子都很稳。文化旅游方面,云冈石窟升级5A后,一年能带来百亿收入,还带动10万人就业,不少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新能源方面,采煤沉陷区的光伏基地一年发38亿度电,能减少4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既赚钱又环保;高端制造方面,中车大同基地占了全国轨交装备市场的15%,不少城市的地铁、火车都有“大同造”的影子;就连农业,“大同黄花”这个品牌价值都达到50亿元,农民也能靠种黄花过上好日子。

转型最终要让老百姓受益,这一点大同做得很实在。大同关停了386座小煤矿,为了帮矿工再就业,搞了“矿工再就业春风行动”,投入30亿元。45岁以上的矿工安排公益岗位,月薪不低于3000元,不用再下井吃苦;年轻矿工参加技能培训,85%都能找到新工作,从“矿工”变成“技术工”。棚户区也改了,建了5.2万套房子,18万人住上了新房,不用再挤在低矮破旧的棚屋里。2023年,大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比转型前涨了3倍,日子确实比以前好过太多。

老百姓对城市的认同也在变。当年修复古城时,20万市民主动捐赠旧城砖,有的人甚至把家里珍藏的老砖都献了出来,大家都想为家乡出份力。大同鼓书、广灵剪纸这些非遗也活了起来,街头巷尾能看到非遗传承人表演,成了城市的文化符号。过去挖煤靠力气,现在发展靠创意;曾经天空灰茫茫,如今满眼大同蓝,“大同蓝”成了市民的骄傲,这种从心底里的认可,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大同还特别重视大家的意见,搞共治共建。制定《大同市转型发展条例》时,征集了1200条市民建议,很多好想法都被采纳;古城改造前开了37场听证会,商家、居民、专家都能说话,避免拍脑袋决策。1.2万人的社区网格员队伍,一年处理4.8万件民生诉求,家里有啥难题,找网格员就能解决。就像退休教师王慧芳,建议保留古城的“市井烟火气”,别全改成商铺,政府听了之后,专门规划了民俗区,卖小吃、做手工艺品,让古城既有历史味,又有人情味。

总结大同的转型,能看出一个“三元模型”:靠政策借力抓时代机遇,靠系统规划搞科学治理,靠人民主体凝聚社会资本。这个经验不只是大同的,全国100多个资源型城市都能参考。关键是政府要有长远眼光,不只为眼前的GDP着急;企业要敢创新,从传统产业里找新机会;老百姓要有主人翁意识,愿意和城市一起变更好,这样才能拧成一股劲,把城市建好。

现在的大同,古城里游客满满,新能源基地机器轰鸣,数字产业园里人才聚集,生态和人文一起发展。它告诉我们,资源型城市不是只有“坐吃山空”一条路,只要坚定方向、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就能实现“黑金变七彩”的蜕变,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再生之路。未来,说不定会有更多“大同式”的转型事,让资源型城市都能迎来自己的七彩未来。

下一篇:银行卡异常状态怎么解除?这份指南帮你轻松应对
上一篇:32家新备案私募管理人规模激增,呈现三大特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