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这一单火了!歼外销报价竟高达××万美元?”
156
2025-07-24
炎炎夏日,生猪市场却迎来一丝寒意。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高达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相当于比去年同期多出914万头活猪。与此同时,能繁母猪存栏达4043万头,较一季度末微增4万头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激增9.9%5。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为这场供应洪流再添注脚:上半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5850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猪饲料产量站上近年峰值
01 供应洪流:数据背后的残酷现实
生猪产业正被一组组攀升的数据推向临界点。存栏42447万头、增长2.2%——这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悬在养殖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猪肉产量1.3%的增长遇上出栏量仅0.6%的增幅,市场已经用0.7%的出栏均重提升暴露出压栏惜售的无奈现实
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轨迹揭示更深层危机。尽管发改委5月已要求头部企业暂停母猪扩充,二季度能繁母猪仍净增4万头。牧原股份虽连续两个季度调减产能(Q2减少5.4万头),但散户的补栏冲动仍在推高整体基数
饲料产量的飙升更印证了供应压力。上半年猪饲料同比增幅约10%,仔猪料和育肥料双双站上历史高位。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配合饲料产量14807万吨,同比增长8.1%,如同为生猪存栏增长写下铁证
仔猪暴增9.9% 才是真正的“灰犀牛”。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指出,这批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出生的仔猪,将在今年6-11月集中出栏。养殖场里这些活蹦乱跳的小猪,半年后将成为冲击市场的洪流。
02 政策调控:行业转型的关键推手
面对汹涌的产能,发改委的调控政策正在改写游戏规则。要求大型集团停止增加能繁母猪、控制出栏体重120kg、限制二次育肥——这套组合拳直击行业痛点
头部企业的反应堪称迅速。2024年四季度牧原、温氏合计增加能繁母猪25.6万头时,全国仅新增16万头;到2025年一季度,温氏新增11万头母猪,全国总量却下降39万头。这种分化显示,政策正在倒逼龙头企业从扩张转向效率提升
华安证券研报揭示政策持续性:因猪价下行周期传导需10-12个月,2026年上半年之前政策大概率不会转向。这为行业提供难得的调整窗口期。
养殖成本优化成为生存关键。牧原完全成本已从1月的13.1元/公斤降至5月的12.2元/公斤,温氏更是压到12.0元/公斤。当行业平均成本线横在14-15元/公斤,这些头部企业即使面对14元猪价仍能保有微弱盈利空间。
03 价格迷局:下半年走势关键时点
王祖力的预警已引发行业震动:全年猪价或下跌10%-20%。按去年下半年18元均价计算,14.4元/公斤可能成为残酷现实。当前全国生猪均价在14.5元/公斤徘徊,出栏均重却高达129公斤,折射出养殖户的压栏焦虑
七月可能成为难得的喘息期。行业分析显示,二次育肥补栏积极性提升分流标猪供应,叠加南方肥猪阶段性短缺(缺口约27%),中下旬供应趋紧。烧烤季消费回暖及中秋备货提前启动,或推动猪价“V型震荡”,下半月有望冲击17-18元/公斤
高温天气正成为新变量。当前屠宰企业开工率仅25.3%左右,居民转向禽肉水产替代七月下旬北方降雨能否激活消费,成为短期反弹的关键触发点
九月警报已经拉响。七月份补栏的中大猪将集中出栏,叠加集团猪企产能扩张(头部企业出栏量增5-8%),价格可能回调至15-16元/公斤,甚至下探14元/公斤。届时出栏均重若突破95公斤阈值,肥猪过剩将彻底压制价格反弹空间
04 2026曙光:黎明前的黑暗?
华安证券描绘出意外乐观的远期图景:2026年猪价有望超预期。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传导需10-12个月,2026年生猪出栏量或同比下降
政策持续落实将重塑供应结构。随着生猪均重回归正常(当前128.28公斤处于2022年以来最高点),二育体量降至低位,猪肉供应质量将明显改善。当行业告别“牛猪”充斥市场的畸形状态,价格体系才有望回归健康。
估值低谷暗藏机遇。当前牧原头均市值2539元、温氏2374元,一、二线龙头估值多数处于历史低位。资本市场对生猪板块的悲观预期,恰恰可能孕育反转机会。
产能去化警报尚未解除。能繁母猪存栏4080万头仍高于均衡水平,仔猪料耗比等指标持续承压。只有当淘汰率突破3%警戒线,行业才能真正走出寒冬。
大型猪企已经行动。牧原将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两个季度调减,温氏把养殖成本压到12元/公斤生死线。而散户们仍在观望,看着猪圈里均重129公斤的“牛猪”,计算着每延迟一天出栏带来的微薄收益
饲料厂的生产线依旧轰鸣,15850万吨饲料源源不断流入养殖场。市场终将检验,当9月二次育肥猪与集团场增量叠加冲击市场时,14元/公斤的价位是否还能守住最后防线。2026年的曙光,或许正孕育在此刻的阵痛中。
#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