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资金十月涌入ETF,哪些板块最受青睐?投资风向加速转变

163 2025-11-22 16:59

周末去商场吃饭,发现一个规律,排队最长的餐厅,往往不是味道最好的,但一定是近期在社交媒体上最火的。

大家排的不是队,是一种“我来过了”的社交货币,以及一种“大家都说好,那应该不会错”的集体安全感。

吃完发个朋友圈,任务完成,至于那口饭菜到底值不值得等两小时,这笔“情绪账”和“时间账”很少有人会仔细算。

这事儿捋一捋,其实跟最近的市场挺像的。

十月份市场不上不下,指数在某个整数关口反复拉扯,像极了拔河比赛中间那条纹丝不动的红线。

但水面之下,钱的流向却异常清晰,甚至可以说有点“偏执”。

差不多一千个亿的资金,浩浩荡荡地通过ETF这个渠道冲了进来。

钱去了哪里?

券商、芯片、还有港股的科技公司。

这些都是“浓眉大眼”的家伙,故事性感,弹性十足。

比如券商ETF,赌的是市场活跃度回升,牛市先锋嘛,逻辑简单直接;芯片ETF,赌的是国产替代和科技突围,这是时代叙事;港股科技ETF,赌的是超跌反弹和估值修复,这是一个“从坑里爬出来”的剧本。

钱又从哪里流出?

化工、旅游,还有一些大盘宽基。

这些板块,要么是周期性强、故事不好讲,要么是前期涨过一波,大家觉得“没啥油水了”。

如果只看这笔资金流向,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聪明钱在行动,大家赶紧抄作业。

调整就是机会,跟着大部队上车,准没错。

但每次看到这种“共识”高度凝聚的时刻,我总习惯性地想多算一笔账。

第一笔账,是“金钱账”。

跟着千亿资金买入热门ETF,短期内如果市场风格配合,确实可能赚到钱。

这是最直接的收益,也是绝大多数人看到并追求的。

第二笔账,是“情绪账”。

当你买入一个大家都看好的东西时,你会获得巨大的心理安慰。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是千亿资金,是无数和你一样的“聪明人”。

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价值千金。

它能让你在市场小幅波动时拿得住,因为它帮你外包了“独立思考”这个最耗费心神的环节。

反过来,卖掉一个持续阴跌、无人问津的板块,是一种解脱,是情绪上的“止损”。

但最关键的是第三笔账,“相对收益与机会成本账”。

这千亿资金选择涌入券商和科技,就意味着它们放弃了所有其他可能性。

这是一种非常集中的、高强度的“押注”。

这种押注的风险在于,它的正确性高度依赖于单一剧本的实现。

万一市场没走牛市,券商业绩无法兑以及;万一科技周期复苏缓慢,芯片股继续盘整呢?

当共识形成时,你为这份“共识”本身付出了多少溢价?

热门ETF的价格,已经包含了“未来会很好”的预期。

你现在买入,是在为别人的乐观买单,是在给早期进场的人抬轿。

而那些被抛售的、冷清的板块,它们的价格里,包含的则是“未来可能会很糟”的悲观预期。

历史上,这种资金大规模、高强度地涌入某个单一赛道的行为,我们见过很多次,只不过以前的主角是公募基金经理和个股,现在换成了ETF。

2020年到2021年初的“抱团股”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当时,资金疯狂涌入少数几个核心资产,把它们的估值推到天上。

后视镜看,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当潮流逆转时,拥挤的出口会发生踩踏,ETF虽然提供了一篮子股票的分散性,但当一个主题的ETF被集中抛售时,它会无差别地打压篮子里的所有股票,形成负向循环。

所以,这千亿资金到底是“聪明钱”还是“共识钱”?

我认为更偏向后者。

真正的聪明钱,往往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悄悄布局的,它们赚的是“从无人知晓到众人皆知”的钱。

而“共识钱”,赚的是“从众人皆知到众人疯狂”的钱,风险收益比完全不同。

ETF这个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它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参与特定行业投资的门槛。

以前你想买一揽子芯片公司,得一个个去研究、去开户,现在一键就能搞定。

但工具的便捷,也放大了人性的弱点——从众。

当所有人都拿着锤子(ETF),看什么都像钉子(热门赛道)。

对我个人而言,这类数据更多是作为一个“拥挤度”指标来参考。

当一个地方人满为患、排起长队时,我会下意识地想去看看隔壁那家空无一人的小店,研究一下它的菜单,算算它的“值博率”。

它可能确实难吃,但也可能只是被市场错杀的遗珠。

投资的乐趣,很大一部分不就在于做这种独立判断,并等待市场来验证或纠正你吗?

当然,这不代表要刻意和市场对着干。

只是提醒自己,不要把“资金流向”和“正确方向”简单划等号。

钱,是最诚实的投票,但它投的往往是过去一段时间表现最好的,以及当下故事最动听的。

它反映的是“趋势”,而不是“价值”。

而趋势,是用来应对的,不是用来无脑追随的。

尤其是在市场方向不明,指数反复拉锯的阶段,这种结构性的、一边倒的资金流动,更像是一次大型的“风格赌博”。

赌赢了会所嫩模,赌输了继续搬砖。

对于我们只想赚个长期稳健收益的普通人来说,参与这种赌局前,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脏和钱包。

共勉共戒。

下一篇:中国芯片“狂飙”背后:有一个省独占31%产量,5省包揽80%产量
上一篇:新规落地在何处?指向八项改革全覆盖市场信心有望回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