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VS武警:谁更苦?从职责差异看军人的双重淬炼
175
2025-07-24
前几天看到个挺逗的事儿,一对中国小情侣跑到马来西亚玩,兴致勃勃地去逛海鲜市场。
看中两颗海胆,摊主开口就是130马币(折人民币大概221块),这小两口也是砍价高手,硬生生从130砍到了15成交。
嚯,这折扣打得够狠!本以为皆大欢喜,没成想交付的时候,摊主动了歪心思,想用次货偷偷换掉那两颗他们挑好的优质海胆。
幸好俩人眼尖,当场就给识破了。
这剧情反转的,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来,这种旅游购物被“宰”的经历,真不算稀奇,在哪儿都可能碰上。
别说国外了,咱们国内也一样。
广东汕头有家餐厅,在网上挂着个诱人的海鲜套餐,才318元。
结果等顾客兴冲冲跑去,人家说你网上看的那是冻货啊,要吃新鲜的?得按2297元算。
这差价,换谁都得懵。
再看厦门,景点有摊位卖帝王蟹,标签上赫然写着5.38斤。
买回家一称,哎哟,硬生生短了1.46斤,实际才3.92斤。
这多报的部分,可是实打实按435块钱算在了顾客头上。
你说这叫啥?甭管国外国内,本质都一样:变着法儿从游客兜里多掏钱。
这种“宰客”的手法,仔细琢磨琢磨,其实都挺老套的,翻来覆去就那几招。
就拿马来西亚那事儿来说:第一步,先报个高得离谱的价,把底价往上顶。
第二步,砍价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混淆东西的好坏,说得天花乱坠。
第三步最损,等价格谈妥了,找机会给你掉包,换成次品或者缺斤短两。
国内的手法也异曲同工。
汕头那餐厅,玩的就是价格误导——先用低价引你上门,等坐下了,再找点由头(比如“冻品”不如鲜活),鼓动你点菜单上没标价的活海鲜,最后结账来个狠的。
厦门那个更直接干脆,秤上直接做手脚,那凭空多算的1.46斤,不就是空气价?
这事儿能屡禁不止,其实跟监管上的“空档”脱不了干系。
你看汕头那家餐厅,被投诉次数可不少,结果人家拍拍屁股改个名字,叫“海上渔村海鲜餐厅”,换个马甲照干不误。
当地监管部门呢?嘴上都说“我们经常去检查”,但问题就在眼皮子底下反复发生。
这更名操作太容易了,成了不良商家钻空子的后门,啥信用记录、处罚记录,换个招牌就能“洗白”,接着坑人。
跨国的情况更复杂,那对情侣在马来西亚想回去找说法,周围都是当地人,跟摊主熟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愿意站出来指认?这种人情社会的壁垒,成了跨国维权一个绕不开的坎儿。
说句实在的,出门在外,尤其是旅游消费,消费者自己真得多长几个心眼儿,不然很容易就着了道儿。
总结点经验教训吧:秤! 别太信摊主的秤,自备个小小的电子秤,关键时刻能顶大用。
厦门那位买家要不是自己带秤复称,这四百多块就白白飞了。
验货! 东西交到你手上那一刻,必须看清楚,确认是不是你挑的那个品质、那个东西。
马来西亚那对小情侣就赢在当场验货,没让掉包得逞。
价格! 问清楚!尤其是“时价”、“鲜活特供”这种模棱两可的词,里面猫腻大着呢,务必确认最终结算方式是多少钱一斤、怎么算。
最后,留证据绝对是王道,收据、付款凭证、最好当时手机拍个照录个音啥的,万一后面需要投诉,这都是实打实的铁证。
光靠事后的举报和监管风暴,感觉还是治标难治本。
你看汕头,舆情闹大了,当地立马把那餐厅查封了。
但问题在于,总得等到出了事、上了新闻,才有大力度的动作,这种“被动灭火”的模式,那些想钻空子的商家,瞅着空档该坑还得坑。
所以我觉得,要真想扭转局面,得多方面使劲:监管层面,信用档案不能是纸糊的,对有欺诈前科的商家,应该建立黑名单,限制他们随意换地方、改名字“金蝉脱壳”。
平台层面,责任得压实,特别是旅游平台上那些不明码标价的海鲜套餐、模糊不清的广告,该下架就得下架。
行业自己也得争气,推行一些官方认证,给那些老实经营的商家贴个标签,像马来西亚一些地方有“旅游局推荐商户”,消费者一目了然。
消费者协会这些组织也可以定期公布风险点、问题商户名单,让公众一起监督,形成一张无形的防护网。
说到底,这种专门坑游客的生意经,就是典型的目光短浅,为了眼前一点小利,把长期的路给堵死了。
汕头那家店现在彻底关门大吉了吧?品牌臭了,信誉垮了,再想立起来,难如登天。
马来西亚那个摊主,骗一次游客那点钱是到手了,可他搞臭的是整个海鲜市场在中国游客心里的名声。
我有数据看过,像这类负面事件曝光后,对当地旅游收入实实在在的打击有多大?普遍在12%到17%的下滑!这账,聪明人都会算。
真想赚长久钱,建立透明、诚信的交易环境,才是正道。
这需要做生意的自己自律,监管部门真抓实干,消费者也得保持警觉。
大家心都明镜儿似的,这买卖才能做得安稳,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