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利剑无人机部署空军基地,隐身、AI与协同作战,正悄然改写未来战争
最近,几张卫星图传开了。
地点,中国西部一个机场。画面里不是客机,是几架通体灰色的怪家伙。
五角大楼的分析师们一看,睡意全无。这玩意儿他们熟,攻击-11,“利剑”无人机。这个涂装,基本就是解放军入役的“官宣色”。
藏不住的“大鸟”
这不是在哪个试验场里兜风。这是正儿八经的作战部署。
这个研发了十几年的隐身杀手,终于从阅兵车上的模型,变成了空军基地里货真价实的带刀护卫。
很多人第一次见它,是在国庆阅兵的电视上。那个科幻的飞翼造型,当时就把人看呆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项目立项时还是2009年。它的故事,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2013年,西南某试飞中心。一架灰不溜秋的飞翼悄悄起飞,又悄悄降落。前后不到二十分钟,现场没香槟,没庆典。只有少数人,默默鼓掌。
从那天起,中国成了世界上第四个,能把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送上天的国家。背后,是沈飞的图纸,洪都的螺丝钉。
这脑子比隐身还狠
别以为它就是个隐身好点的大航模。它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的脑子。
美军的“死神”无人机,再厉害,也得有个小哥在万里之外的空调房里,像打游戏一样盯着屏幕,手动锁定,按下发射钮。
它只需要一个目标指令。去哪,怎么去,何时动手,自己算。甚至,程序里要是写上一条“优先攻击高价值目标”。那场面,简直不敢想。
这等于把一部分开火的权力,交给了机器。更绝的是,它不单干。
歼-20双座型战斗机,后座那位飞行员,就是这群无人机的战场指挥官。
未来的空战,可能就是这样:歼-20躲在几百公里外,像遛狗一样,指挥一群利剑冲在最前面,去啃最硬的骨头。敌人连我们的人影都没看见,机场、雷达站可能就先上天了。
陆地机场只是个起点
如果说部署在西部机场,只是牛刀小试。那它的终极目标,是航母甲板。
过去听着像科幻小说,但卫星照片不会撒谎。上海长兴岛,那个一比一的水泥航母甲板上,人们清清楚楚看到了带折叠翼和尾钩的利剑。
翅膀能折起来,是为了塞进航母机库。屁股后面那个钩子,是用来勾住甲板上的阻拦索。这些细节,就是在明着告诉全世界:我,就是为上舰而生的。
从模拟航母甲板当考场,到等着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它把上舰的技能点,几乎都点满了。
当大洋对岸的X-47B早早进了博物馆,MQ-25还在专心搞加油的时候,我们的利剑,已经从验证机,一路练成了准备上舰的“老兵”。这个速度,让所有对手都感到了一丝寒意。
结语
从2009年一张图纸,到今天的半作战部署。再到未来,从福建舰的甲板上呼啸而起。利剑无人机走的路,又长又稳。
它改变的,不只是一份武器清单。更是一种作战哲学:“让机器先上,人命后撤”。
这话听起来有点冷酷。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或许是保护我们年轻飞行员最好的方式。
当风险骤降,效能却成倍增加,谁能挡得住这样一支空中力量?
下一次,当福建舰出海的新闻传来,不妨多留意一下甲板上那个不起眼的灰色影子。它,可能正在悄悄改写下一场战争的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