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大跌!大学生亏掉生活费,几千元换来认知觉醒
刷到个新闻,说最近不少大学生冲进黄金市场,结果被一波回调打蒙了,把生活费都亏了进去。后台也有读者来问怎么看,感觉挺痛心。
我的第一反应,倒不是同情,而是一种强烈的“既视感”。这事儿吧,太阳底下没啥新鲜的。把时间轴拉长了看,每一轮资产价格的牛市末期,几乎都上演着一模一样的剧本。主角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情节内核高度一致:最后的疯狂,必然由最新、最没经验、最不能承受风险的资金来买单。
我刚入行那会儿,是2015年的大牛市。那时候的口号是“为国接盘”,身边全是讨论股票的,连食堂打饭的阿姨都在问哪只能涨停。很多年轻人,拿着刚工作攒下的几万块,甚至是家里给的买房首付,一股脑冲进去。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地鸡毛。再到2017年的加密货币,2020年的白酒基金,剧本何其相似。主角从“为国接盘”的青年,变成了“梭哈就是赢”的学生党,投机标的从股票、基金换成了黄金。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黄金”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大学生”的问题。这是一个经典的,关于市场周期、人性贪婪和风险教育的周期性问题。对于这些亏了钱的同学,我甚至觉得,这未必是件坏事。
我们来算一笔账,用“多层次记账法”来捋一捋。
第一层,是“金钱账”。这是最直接的。亏了两三千,可能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确实肉疼。吃不上饭,得找同学借钱,面子上也挂不住。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百分之百的输家,账面浮亏是实打实的。
但我们得看第二层,“情绪账”。这种切肤之痛,是任何金融教科书、任何财经博主的“风险提示”都无法给予的。你跟一个没亏过钱的人讲一万遍“投资有风险”,他最多点点头,心里想的还是“万一我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呢?”只有当自己的真金白银,在一周内缩水20%,那种心慌、懊悔、焦虑和无助,才会像钢印一样刻进脑子里。这种情绪冲击,会瞬间击碎所有关于“稳赚不赔”的幻想。这笔情绪账,虽然当下是巨额赤字,但它买来的是对市场最基本的敬畏。
最重要的,是第三层,“相对收益账”,或者叫“认知账”。花几千块钱,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追高-被套-割肉”的微型周期,这笔学费,在我看来,简直是便宜到家了。
你想想,同样的错误,如果不是现在犯,而是十年后,三十岁了,拿着准备结婚的彩礼,或是全家凑出来的首付去追高,亏掉的可能就是二十万、三十万。那时候的亏损,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财务安全垫,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甚至让人一蹶不振。相比之下,现在用生活费换来的这个教训,它的“值博率”高到难以想象。这几千块钱,相当于给未来几十年的投资生涯,打了一针最有效的疫苗。这笔“认知账”上,记下的是一笔巨大的、隐形的、将持续产生复利的收益。
很多人被带偏了,是因为他们对黄金的认知出了问题。黄金,这个“浓眉大眼的”避险资产,怎么也成了收割机?
问题在于,大家混淆了黄金的两种属性。第一种是作为“价值储藏”的长期属性。它的核心逻辑,是对抗全球央行的货币超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印钞机”。从这个角度看,拉长到十年、二十年的维度,黄金确实能够有效抵御法币的贬值。但这需要极度的耐心和战略定力。
而大学生们参与的,是黄金的第二种属性:作为“投机品”的短期属性。他们盯着的是日K线,玩的是价格博弈。在短期内,影响金价的因素极其复杂:美元指数、美联储利率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市场情绪……每一个都是巨大的变量。指望在这种混沌系统里,靠着社交媒体上的几句口号就稳定盈利,无异于蒙着眼睛开赛车。
他们实际上是在用对待“成长股”的逻辑,去操作一个“价值锚”。期望它既有成长股的短期爆发力,又有价值锚的绝对安全性,这是不可能的。当一个资产被过度追捧,它的短期价格就脱离了其内在的基本面,更多反映的是市场情绪的潮汐。而情绪,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涨的时候能把你推上天,跌的时候也能让你直接“坐电梯”下到地下室。
这件事给所有人的启示,其实超越了黄金本身。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下场玩一个游戏之前,必须先搞懂三件事:
第一,我玩的是什么游戏?是价值投资,还是价格投机?前者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后者赚的是交易对手的钱。
第二,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比市场上的其他人更聪明,还是更有耐心?信息更灵通,还是资金成本更低?如果一个优势都没有,那凭什么认为自己能赢?
第三,我能承受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投入的钱,如果全部亏光,会不会影响我的基本生活?会不会让我心态失衡,做出更不理智的决策?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很多坑其实都能躲过去。我自己的投资组合里也有黄金,但它更多是作为一个“压舱石”的存在,占一个不大的比例,买入后我可能一年都不会去看它一眼。因为它对我来说,不是用来进攻的矛,而是用来防守的盾。我从不指望它能让我在短期内发家致富。
说到底,投资是一场关于认知的修行,而亏钱,是这场修行中最深刻、最有效的“顿悟”时刻。对那些亏掉生活费的同学来说,这堂课的学费虽然疼,但早交早受益。至少,他们比那些还在门外,幻想着一夜暴富的同龄人,已经领先了一个身位。
共勉共戒吧。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