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连环炸:牛肉涨到7美元,万圣节帽子贵过一周菜钱
先说件离谱的事,别绕弯儿了。
现在美国连买肉和给孩子买套万圣节服装都得掂量半天,这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都能往同一处扯——特朗普政府那一套关税政策在背后拧着呢。
先说肉。市场上碎牛肉已经差不多到了每斤7美元,跟半年前比,涨了三成左右。很多人干脆少买了,或者换别的肉。
餐厅也顶不住了,进货成本普遍上浮了大约15%,结果汉堡套餐从9.99美元涨到11.99美元,涨价的刀,最终还是指向消费者。
为啥涨这么狠?一个是自然原因,中西部今年干旱严重,堪萨斯那些主产区,养牛的把牛缩了差不多20%。
全美牧场主协会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牛群存栏量是20年来最低的。
另一个是政策原因,过去对巴西等主要牛肉出口国加了关税,进口量一下子跌了约30%,本来就少的市场更紧张了。
然后更神转折,特朗普这会儿又说要从阿根廷进口牛肉来缓供给。
你别笑,这事儿还牵着政治账。白宫说这是为了多点供应、压住物价,但同时美国刚给阿根廷提供了200亿美元的经济支持,阿根廷总统米莱(玛?)来美谈自由贸易,牛肉成了谈判筹码之一。
再加上一条隐线,靠拉拢阿根廷也有削弱中国在拉美影响力的算计。
本土养牛户当然炸锅了。他们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手举着保护本土的牌,一手又大量进口去救急。
更直白的数据是,过去五年里美国对阿根廷的牛肉出口只有700万美元,可从阿根廷进口却高达8.01亿美元,这贸易本身就不太平衡。
还有人担心阿根廷曾有口蹄疫史,标准跟美国不一样,加工商可能把便宜进口肉跟本土肉掺着卖,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养牛户。
牛肉没稳,万圣节又来敲门。平时是孩子们最嗨的时候,今年却让不少家庭头疼。
有父母说,加州一顶巫师帽标价30美元,相当于一家人一周菜钱的六成,真是买不下去。
很多家庭决定今年就不庆祝了。要过也得分期付装扮,这年头连节日也得算账。
商家更难受。一个做节日用品的公司在圣克鲁斯岛的仓库里堆着一堆乳胶面具、丧尸道具,看着就心凉。
这家公司做这行15年,供货给全球一万多家零售商,其中65%的客户在美国。可从今年4月起,政府对中国商品加税后,他们已经缴了80多万美元的关税,相当于半年的净利润。
结果只能裁员15人,活儿还得干,账怎么填?
零售联合会那边的调查也挺吓人,79%的消费者预计今年万圣节物价会上涨,全美节日总开销预计达131亿美元,人均花114.45美元,比去年多11美元。
服装涨得最明显,人均花37.62美元,涨幅11%。
糖果、酒也没逃过。有人反映48条装的巧克力棒,价格从40美元涨到50美元以上。西非可可减产,成本又被推上去。
再有,给欧洲葡萄酒和烈酒加的关税,让法国红酒、苏格兰威士忌等价格也跟着上去了。欧盟去年向美出口烈酒金额是34亿美元,这波影响面挺广的。
一个节日用品连锁店经理说,去年的机械小丑道具卖399.99美元,今年都快逼近600美元了。更夸张的是,有些大型专供道具他都不再进货了,理由是进了也没人买。
白宫那边的回应听着就像教科书台词,说什么真正的繁荣不是靠廉价进口,而是靠好工作和强大的工业,美国优先带来了工资上涨和历史性贸易协议云云。
听上去豪气,但商家们觉得刺耳。经济学上很直接,关税这一棒最后都是消费者掏钱买单,或者公司被压得活不下去。
要真想把制造业拉回美国,得弄明白企业为啥跑出去的原因,给点实际的激励和配套,而不是动不动就用惩罚性关税逼人。
这类矛盾也不是第一次了。年初鸡蛋涨价时,政府也曾打算从韩国和土耳其进口鸡蛋救急。再往前,贸易战时中国减少从美国买大豆,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导致美国豆农价格暴跌40%。
当时特朗普说会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结果很多援助计划迟迟没落地。现在又想从阿根廷大量进口牛肉,本土养殖户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
行业协会也直言了,关税全面冲击供应链,尤其是那些规模小、转成本难、回流生产成本又高的小厂。协会还列了三大回流障碍,基础设施贵,监管多,原料不稳。有人说得很现实,不是我们不愿意在美国生产,而是条件不允许。比如做动人偶,在美国的成本比中国贵三倍,这可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过度依赖关税像是自欺欺人。短期看好像保护了本土企业,长远看会把物价抬起来,削弱企业竞争力,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人和小企业。
从七美元一斤的碎牛肉到三十美元一顶的巫师帽,这些数字不是新闻稿里的抽象词,是实实在在压在老百姓生活上的重量。
有人还能抱希望,等中期选举后政策一变就好。但谁知道呢,这希望背后藏着多少小店主和普通家庭的无奈。
政策不是非黑即白,保护产业没错,但不能拿百姓的日子去做实验。
你说是不是,我也没答案,就觉得这锅,真得有人好好端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