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跌幅收窄,结构分化明显,个别品种表现坚挺

97 2025-09-10 22:24

最近十天,中药材市场变得有点像过山车,上一秒还在往下溜,下一秒又好像有点要反弹的意味。

可,真的要说清这波行情里,谁是主角,谁又成了“背景板”?老实讲,恐怕连老中药市场的老司机,都不敢拍胸口给你保票。

总指数这一栏,乍一看,成绩单还不太难看——9月3日收盘1662.39点,跟十天前比,就是小跌13.1点,折算个0.78%,怎么着也算是比上期那沉闷的马拉松“倒退跑”要好了点,跌幅收窄了一半不是?可是,画风一转,指数低头,市场里头的品类,却一副群魔乱舞:有起色的不多,趴下的倒是一大堆。

这不是单向起起伏伏,而是有点“冰火两重天”的味道。

你看,整体来看,723个中药材品规,涨的才22,下滑的直接攀到68,剩下的633个,是死水微澜,眨个眼都嫌累。

用涨跌比来形容,之前还是1:5呢,现在好歹涨到1:3了,意思是跌的依然多得不能再多。

按理说,行情拐头慢慢收缩,下游用药、加工、出口厂子啥的多少能喘口气。

可你仔细扒拉,各大药材的表现就像“班级考试分数段”,一不留神哪家又成了倒数。

什么百合、冬瓜子、太子参,好歹涨了那么一点点,可惜不是带头冲的胆子,而是小幅试探,人家还没敢“拼命三郎”。

反观秦艽、地榆,算是坚挺派,把持着价位。

香料味的好闻,胡椒、益智、荜茇、丁香,这些刚需类的货人气见长。

八角鲜货、高良姜也想挣扎上头晃一晃。

不过白术一泻千里,新货刚挖,那边就哗啦啦往下掉,商贩们短平快抢完就撤,看得出来,大家心里都有点没底气。

说起来,有的品类跌得让人肉疼。

三七、三七花这种“老牌保健能手”竟然卖不动。

产地货堆着,没人来问。

三七在文山市场,二三十吨的库存,走货不到一成,价格压得死死的,大规格小规格通通往下掉。

同样惨的还有佛手、桑白皮,价格一天低过一天,还不如商家去买隔壁的洗衣粉开心。

咋回事儿?今年,种的人多,吃的人不涨,供给侧说你要多少我都能掏,需求那端却直摇头,结果就直接成了“供大于求”的典型现场。

当然,也不全是天昏地暗那种。

像桑椹,人气反而逆势而起。

(没错,就是那种小时候扒树上的“小黑莓”)这波市场,四川、河北的桑椹走得飞快,价格也跟车票一样一阶一阶往上踩,想入手的得赶早,不然说不定就只能望价兴叹了。

还有仙鹤草,也挺有意思。

有商家最近看涨,连续扫货,搞得货主心眼儿都长在天灵盖上,宁可观望不急于出货,价格稳稳往上。

你看吧,都是三界六路,中药材市场哪有稳稳的“七天乐”?

但说到底,大家关注的还是那些牵头涨跌的“风向标”。

比如石斛,高端货今年没什么“市井份子”,行情一条道走到黑。

贵州黄条60-65元,云南切好的普通货也65元,精品色选货一口气直接奔85元。

你说这是坚持自我,还是货少撑场面?

再比如安息香,不咋有人用,冷冷清清,却居然能涨上来,市场价爬到175-180元,比之前小涨一把,有点意思。

荆芥穗则完全是靠来货变少撑起门面,要价蹭蹭地上去了,但品种不同,报价随质量差别悬殊。

不妨再瞄一眼高良姜。

一些商家逮着低价,开足马力出口,需求端勉强扛住。

进货价顶到了16-17元,可惜库存还不少,没有后劲真的拉不动。

白豆蔻、胡椒公丁香之类,则是小步小步往上爬,一点小涨幅,商家心里还躁得很,坐等后头的货能不能撑住局面。

但说句公道话,这个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多而不精”。

绝大多数药材都陷在消化库存、供货跑量的漩涡里,需求又没起色。

像红花、海藻、乌梅、木瓜这些货充足得很,但终端需求偏软,库存越堆越高,价格自然而然就跌个没完。

还有像桑白皮、佛手、锁阳之流,新货上了,商家也不急着囤。

一看终端吸收不快,价格就跟被架在老火炉上一样,越焖越难受。

其实,真正考验市场信心的,还得回到“产地”上。

今年四川的川芎,种植规模缩小,走货又挺快,表面上说是供不应求。

可你再细扒,市场端走缓,说明终端需求没跟上。

前脚产地高兴,后脚市场就有点怂了。

河南山茱萸、猫爪草是另一种“走不动”的典型,本来还有点人气,最近急转直下,成交清冷,价格也见下坡路。

河北的白术、旱半夏,市场还在消化新货,价格上下兜兜转转,一不小心又掉坑里。

广西、云南的木香、木瓜这种“新货刚起步”,市场小试牛刀,行情慢条斯理——看惯了中药材大起大落,你会发现这种“佛系”状态反倒更像底色。

此外,各路“香料党”最近是有点抢风头。

一堆人跟着胡椒、白胡椒、荜茇、八角搏命追高。

看起来挺神勇,细细想想,主要还是餐饮和出口带火端。

其实后劲如何,还得看餐饮和调味品消费端能不能保持弹性。

至于那些批发市场上的小药材,像青葙子、急性子这种,行情就跟坐迷你列车,起伏一小节儿,立马又躺平,完全看不到持久上扬动力。

有意思的是,存货与采购心态也暗藏玄机。

不少经营户一边看行情,一边装作镇定,不敢大量囤货,有货在手的,则连喊价都小心翼翼,生怕慢半拍就砸手里了。

行情涨,是怕接盘的人太少,行情跌,又担心压货亏大钱,只能说这年头,谁都不容易。

讲点大家最关心的吧——后面还会继续跌吗?有人说,产新季节里香料和大宗刚需药材还能顶两天,毕竟人口基数大,食药需求在。

但你要指望所有药市大翻身,估计短期内真不现实。

毕竟,市面上“供优化”,“供应链改革”说了这么多年,最后还不是看需求脸色吃饭。

尤其疫情过后,大健康风口慢慢降温,许多保健品内卷得不行,以三七花、桑白皮为代表的养生向中药材,生意越来越难做。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近年来全球中药材流通被“品牌化、标准化”这道坎拦得死死的。

过去那种一把抓到底的毛料买卖,慢慢地被清洗出局。

不是说卖不了,而是客户开始讲究,差不多货没戏,精品货“才配拥有姓名”,所以价格两极分化。

现象级的石斛就是典型,追着精品买,差的根本没人问。

产地也明白这个道理,一边高喊“千万别跌破成本线”,一边偷偷清除低质量小货。

有人可能还在想,中药材的投资机会是不是就此结束?见啥都怂,一买就跌。

其实大多数批发市场早就变身期货交易所了,商家赚的不光是价差,更多是眼力和消息差。

老药农们聚在一起聊天,最常说的就是“前些年行情多疯狂啊,那年三七、石斛几百块都有人抢着要,现在只能望天叹气。”

这几年谁还敢重仓?轻仓跑量才是稳妥之道。

转回来,总体局势怎么算?要我说,这个赛道就和天气预报似的,跟着大趋势走。

供大于求不改,极少数大宗品类强势保价,但是绝大多数要看下游从生产端的变革。

大家不求高歌猛进,能有点小盈利,算是“炼药生涯”里的一点安慰。

别看跌幅小了,压力可一点没减。

说到收尾,市场这局面,明面上还看似没啥大动作,但每个商家心里门清,越发懂得“活下来不是靠豪赌,而是要放弃幻想,顺应市场”,漫长的低迷磨练的,是谁能熬过三个冬天。

热情降温,资金谨慎,连带着行情都学会了稳扎稳打。

前有跌幅缩小的“假希望”,后有结构性分化的“真实无奈”。

这盘棋,不是你涨我必涨,你稳我能躺赢。

谁说药市就只能单边行情?看吧,未来还有得熬。

讲到这,估计不少和我一样的药材粉、行业老炮都想抄家伙拍桌子:你说,这行情到底死水一潭还是山雨欲来?

不如开诚布公——你觉得未来十天,哪几味药材能成功逆袭?还是会一蹶不振?欢迎各位药圈兄弟姐妹留言聊聊,说不定就有高手预测新一轮的风口。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下一篇:三本畅销的投资理财实力神作,无利不起早
上一篇:非农数据暗藏玄机!美联储50基点降息梦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