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定义权应当交还给每个年轻人

117 2025-09-03 03:05

"青春应该做什么"这个命题本身就带着某种傲慢。

2012年08月27日节目《开讲啦》里撒贝宁讲的话:如果当你一天到晚,拿着手机,刷着微博,坐在家里,宅着看电视 ,天天上着网。做着那些八十岁以后,都能干的事,你要青春干什么呢?

撒贝宁那段被广为传颂的演讲,本质上是用精英主义的模具在浇铸年轻人的生命形态。

当他说"八十岁都能干的事"时,仿佛给青春预设了标准答案——要奋斗、要拼搏、要走出舒适区。但真正的青春从来不需要他人定义的"正确姿势"。

我认为这几句话不对,这就是一种包装成正能量的贩卖焦虑,油量拉满的毒鸡汤

首先80岁我还有没有那个心劲和能力去干那些上网刷手机呢?小时候我喜欢奥特曼,现在的我就不喜欢。就如同我喜欢的女孩因为经济实力在18岁没有选择我,36岁了我有了经济实力,她离婚了,说喜欢的一直是我,可是我喜欢的是18岁她,36岁她的喜欢只是一场时空错位的感觉罢了,谁都没有错,错的是时机

其次谁说青春只有一种活法,标准是谁定的,上帝吗?就和老一辈的催婚任务一样,做着NPC还给自己标榜一些概念,搞笑哦🙄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勇气自己操控,难不成以后过得不好,怪结婚早,怪父母介绍的婚姻,还是怪当时强迫结婚?

我青春不上网不玩手机就能不去死亡吗,就能没有生老病死吗?打游戏只能赢不能输,不能平局,不能创造其他可能?

青春也可以宅在家看电视,享受清静的美好;也可以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创造新的世界;也可以贩卖焦虑;也可以去大街上和人争吵,打架;也可以做各种自己想做的不想做的,必要没必要的,可以成为科研人员,也可以成为人民警察,更可以成为无所事事的平民百姓

青春没有固定范,人生更不应该被操控,花成为花,树成为树

那些把刷手机等同于浪费生命的论调,忽略了数字原住民一代的生存现实。今天的年轻人用手机创作短视频、学习知识、建立社交,这些何尝不是青春的另一种绽放?80岁的老人或许能刷手机,但他们很难像年轻人那样用代码重构世界,用弹幕文化解构传统。工具本身从不是青春的敌人,思维的禁锢才是。

更值得警惕的是"青春必须论"背后的规训逻辑。就像老一辈总说"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现在又有人说"青春不该做什么"。这些声音都在试图给生命安装进度条,却忘了青春最珍贵的恰恰是它的不可预测性。有人18岁登顶珠峰,有人28岁才开始学画画,这两种人生轨迹本无高下之分。

当代年轻人正在用行动重新定义青春。有人选择"躺平"对抗内卷,有人用"丧文化"消解焦虑,这些看似消极的姿态里,藏着对单一成功学的温柔反抗。青春可以是大漠孤烟的壮游,也可以是深夜打游戏的酣畅;可以是实验室里的废寝忘食,也可以是咖啡馆里的无所事事。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每个年轻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

青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它是野地里的蒲公英,风往哪儿吹,就往哪儿生长。当我们拒绝被"应该"绑架时,青春才真正开始怒放。

下一篇:智能回收箱如何激励用户参与?
上一篇:常州市搭电修车服务快速响应解决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