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币制改革背后的金融阴谋,日元如何控制中国?

58 2025-08-12 17:04

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8月10日

全文共2232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一纸条例背后,是日本金元悄然取代中国货币主权的危险图谋。文|潇湘倦客

1918年8月10日,北京。闷热的夏日笼罩着大总统府,段祺瑞在桌前签署了一份名为《金券条例》的文件。这份文件承载着他统一中国币制的梦想,背后却牵动着国家命脉。从这一刻起,中国的货币主权,正面临一次悄无声息的外来蚕食。

此事迅速引发轩然大波。英、美、俄等国公使纷纷提出正式抗议,国内报章也接连刊文指责这是卖国行为。名义上是改革,实际上是金融殖民。

币制乱局

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市场混乱至极。英国的银元、法国的钞票、南方省份自制的铜元,还有北洋政府印的纸币,统统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混乱局面让贸易受阻,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此时,西方各国早已建立起金本位的现代货币制度,中国依然在用白银结算。金贵银贱是当时的国际趋势,用白银兑付外债时,要多掏不少实打实的银子。专家们把这种现象叫作“磅亏”——银子年年流出,越赔越多,中国财政简直像是个漏斗。

1914年,袁世凯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试图整顿币制。当时推出的“袁大头”银元,设计精美,分量足,很快赢得市场信任,一时间全国流通。

可惜政治风波接踵而至,袁氏称帝闹剧让政局剧烈动荡,这场来之不易的改革还没起步就半途而废。

梁启超1917年任财政总长时,曾提出一份雄心勃勃的币制改革大纲:第一步整理全国纸币;第二步统一主币,确立“袁头币”为全国通用货币;第三步采用金汇兑本位制。

然而这一切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当时北洋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仅1916年财政缺口就高达八千万元左右。梁启超的改革计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直到段祺瑞掌权后,币制改革才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这一次,改革方向却偏离了国家利益的轨道。

西原借款

1916年,日本政坛更迭,寺内正毅上台组阁。一改以往对华强硬政策,寺内推出了“经济融合”的新战略。其核心是:通过贷款诱使中国主动提供权益,最终使中国经济附属于日本。

寺内派遣其私人代表西原龟三秘密来华考察。西原回国后向寺内提交了一份《在目前时局下的对华经济措施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币制,北洋政府应颁布法令,在现行银本位货币的同时,并行一种金本位的货币,其形状、成色、名称应与日本现行金币划一。”

这份纲要的附加说明更为露骨:“促进日本货币混合并用”,使中国货币与日元挂钩。日本政府随即牵头,组织起一个由兴业银行、朝鲜银行和台湾银行组成的“对华贷款银行团”。名义上是帮助中国发展,实则是量身打造的金融工具。

1917年1月至1918年8月,西原龟三六次来华,他与段祺瑞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借款合同,总额高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涉及交通银行、铁路、森林金矿等领域,史称“西原借款”。

西原龟三曾直言不讳:“中国实施金本位制,其最快的道路首先是在铁路方面的收支使用金本位。所以铁路网之铺设、交通银行之整理,这些都是沿着在中国确立金本位制度的建设意图。”日本人的计划环环相扣,最终指向中国金融主权。

合办银行

为推进金融控制计划,1917年8月,在日本第二次交通银行借款合同签订前,中日代表秘密签署了《中日合办中华汇业银行约规》。次年2月1日,这家中日合办银行正式成立,并获得中国方面授予的钞票发行权。

中华汇业银行表面上是合资银行,实际上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它充当了日本三家银行组成的对华贷款团在华代表,直接经理“西原借款”的汇兑、存放等业务。

在西原龟三的构想中,这家银行将成为吞并交通银行、主导中国币制改革的先锋。通过控制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日本将牢牢掌握中国的金融命脉。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更直接聘请日本人阪谷芳郎为中国币制顾问。阪谷上任前对日本媒体放风,鼓吹“满蒙地区适用日本的金本位制”,并暗示这将成为全中国的样板。日本对中国金融的控制已从幕后走到台前。

《金券条例》

1918年8月10日,段祺瑞政府终于抛出早已酝酿多时的《金券条例》。这份文件打着“币制改革”的旗号,却将中国的金融主权拱手让给日本。

根据条例,中国将准备推出一种新货币,名字叫“金元”。其含金量定为0.752318克纯金。这个数字与日本金圆的含金量几乎一致。看起来是新货币,实际上只是日本金元的“翻版”。

更致命的是还不是“金元”的标准,而是背后的资金安排。金券准备金,按理说应该存在中国自己的银行系统里。但根据条款,段政府向日本控制的朝鲜银行“借”了八千万日元作为准备金。然而这笔钱并非真正交付中国,而是“仍存在朝鲜银行”,这就相当于中国的金融体系被完全纳入到了日本的金融版图。

这笔借款,背后还附带条件——以烟酒税作为抵押。财政总长曹汝霖与西原龟三的秘密谈判中早已谈妥。

也就是说,条约一旦落实,中国的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将被日本控制。

全民抗议

《金券条例》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全国哗然。中外舆论一致反对,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日本金融殖民的阴谋。

当时中国社会刚经历第一次“京钞风潮”,民众对政府发行的纸币已失去信任。他们不相信政府能维持金券兑现,更怀疑所谓的准备金根本是空中楼阁——金券兑换外币时只能兑到朝鲜银行纸币。

西方列强反应同样强烈。英、美、俄等国驻华公使相继向北洋政府提出正式抗议。这些国家在中国拥有巨大经济利益,绝不容忍日本独占中国的货币控制权。

所幸的是,1918年9月,日本寺内内阁倒台,中日间的币制借款谈判戛然而止。在内外交困下,《金券条例》最终未能实施,段祺瑞的币制改革彻底失败。

中华汇业银行在《金券条例》流产后的命运更具讽刺意味。这家日本精心打造的金融桥头堡,在1928年因“西原借款”无法收回而宣告破产。历史证明,任何牺牲国家主权的金融合作终将失败。

段祺瑞的改革方案最终成为历史档案馆里的一纸空文,而中华民族捍卫金融主权的意志却永远铭刻在历史长卷中。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左宝贵战死,叶志超挂白旗!甲午平壤最惨一战真相曝光

丰岛海战:日本偷袭清军第一炮,甲午战争为何一触即发?

1894日军突袭景福宫,甲午战争序幕拉开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战中日本百姓是无辜的吗#

下一篇:成功故事,工业CT技术铸就塑料行业的竞争优势-马路科技
上一篇:全球最大船舶上市公司重大重组!前景如何?股民必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