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李鹏出任副总理,邓颖超嘱咐他道: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1989年,邓颖超的病情逐渐恶化,病痛的折磨让她不得不开始考虑“身后之事”。
于是在10月16日这一天,邓颖超经过严谨地思考之后,委托赵炜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带了这样一个遗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让我再作最后一次革命。等我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切不要用药物抢救,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但求组织批准,给予我安乐死。”
听完邓颖超的嘱托后,李鹏潸然泪下,嘴里不断念叨着“邓妈妈”,心中的钦佩之意如涛涛海浪连绵不绝。
对于李鹏而言,邓颖超就如同自己的母亲一样,他的一生都与邓颖超和周总理有着不解之缘……
一、出身革命世家 父亲不幸牺牲
一切还要从李鹏的出身开始说起。
1928年10月20日,李鹏在上海的一家小医院里降生。
与常人不同,他的家庭可谓是革命世家,几乎一大家子人都从事着革命事业。
李鹏的五舅,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赵世炎。
他曾参加了举世震惊的五四爱国运动,后与周总理一同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并在早期党中央宣传、组织部门担任要职。
遗憾的是,在李鹏出生的前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反动派大肆追捕共产党员时,赵世炎不幸被捕牺牲。
李鹏的三姨,名叫赵世兰。
她在弟弟赵世炎的启发下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多次参加我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是我党女性革命家的先锋人物。
不仅如此,李鹏的父母也是党内著名的革命前辈。
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的军事武装斗争先驱者;
母亲赵君陶,也在哥哥赵世炎和姐姐赵世兰的引导下,早早加入到了伟大的革命队伍之中。
在这样的家庭出生,李鹏未来的革命道路已是注定的。
在他幼时残缺的记忆里,父母是忙碌又小心翼翼的。
当时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李鹏的家就是一个隐蔽的小型会议所,他只记得当时总有很多陌生的叔叔阿姨来到家里,和父母彻夜长谈。
年幼的李鹏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只能看到每个人脸上的神态都尽显忧虑。
即便如此,他也只是觉得每天家里人都很多,挺热闹。
直至时间来到1931年,一切都发生了骤变。
这一年的9月份,李鹏开始感到奇怪,因为他已经有足足一个月没有见到父亲李硕勋了。
不仅如此,从8月份的某一天开始,母亲就总是显得很焦虑,有时候还会偷偷抽泣。
他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呢?
谁料几天后,一个影响李鹏一生的噩耗传来:他的父亲牺牲了!
原来1931年8月初,党组织临时派遣李硕勋前往海南,领导海南地区的武装革命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接到任务后他一刻也没有耽误,立即只身前往。
几天后,李硕勋便从港口下船,抵达了海南海口地区。
可谁曾想,迎接他的不是当地党组织人员,而是国民党反动派!
由于被叛徒所出卖,反动派提前便知道了李硕勋的行程。
就在他下榻旅社、准备召集党组织会议时,被国民党的密探所抓捕。
李硕勋被抓捕的消息飞越大海河川,送到了李鹏和母亲这里。
为此,母亲每天以泪洗面,时刻担忧着丈夫的安危。
遗憾的是,李硕勋还是未能逃过劫难。
1931年9月16日,李硕勋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残害了。英勇就义时,他只有28岁。
失去父亲后,李鹏便和母亲一同回到了四川成都老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多年后,李鹏遇到了影响和改变自己一生的人,那就是他的“邓妈妈”——邓颖超。
二、“邓妈妈”的悉心照料
李鹏与邓颖超的初次正式见面是在1939年。
来到四川老家之后没多久,李鹏的母亲就被组织派往重庆参加工作,年幼的他就和老家的亲人一同生活。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自母亲离开身边已过去8年时间了。
在这些年里,李鹏就只见过母亲一面,与同龄人相比缺失了母爱的温暖。
直到1939年6月的一天,李鹏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这天,李鹏像往常一样正在上课时,学校的一位老师火急火燎地赶了过来,把他从课上叫了出来,然后激动地对他说:
“快收拾一下回家吧,你家里来重要客人了。”
这个时候的李鹏只有11岁,他并不知道老师说的那位“重要客人”会是谁,但他还是很听话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来到家门外后,李鹏听到屋内传来了热闹的交谈声。
平时家中都是冷冷清清的,今天突如其来的热闹,让他恍惚间回想到了幼年。
随后李鹏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的人,但对李鹏来说都是陌生的脸庞,他唯一认识的就是自己的三姨赵世兰。
李鹏一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他,继而所有人都向李鹏打起了招呼。
有人说他长高了,有人说他壮实了,也有人感叹他长得越来越像他父亲了……
这个时候,一位阿姨走了过来,摸着李鹏的头对他说:“哎呦,小伙子怎么都长这么高了?”
正当李鹏感到困惑时,三姨赵世兰走了过来,对他解释说:
“这位就是你母亲常给你提起的邓颖超阿姨。”
听到邓颖超的名字,李鹏非常激动。
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母亲就时常对他讲述邓阿姨的故事,对邓颖超阿姨,李鹏内心满是敬重。
其实,这并不是邓颖超第一次见到李鹏。
在李鹏很小的时候,邓颖超就去过他家开会,只是那时李鹏才不到两岁,还完全没有记忆。
这时,邓颖超突然发现李鹏的后脑勺裹着厚厚的纱布,她担忧地问道是怎么一回事。
李鹏解释说,是因为日本人的飞机在学校宿舍附近进行了一番轰炸,致使他的头部受了伤。
邓颖超得知情况后,一边痛斥日本人的暴行,一边让李鹏坐在椅子上,然后细心地为他换了绷带擦了药。
这一刻,李鹏感觉到眼前的这位邓阿姨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温暖。
看到李鹏的伤口,邓颖超心中也非常悲痛,她向赵世兰提议说:
“不如把孩子带到重庆,住我那里养伤,还能借此机会见见他妈妈。”
赵世兰对此也赞同,于是当天,邓颖超便带着李鹏离开了成都。
来到重庆后,李鹏住在了周总理当时租住的周公馆。
那个时期,周总理已经去了延安,于是邓颖超就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并请了医生来家,每天陪在李鹏身边悉心照料。
在这里,李鹏的吃穿全是由邓颖超一人操持。
见邓颖超每天忙前忙后,为自己做饭、洗衣和敷药,李鹏感受到了深切的关怀和温暖,心中也对邓颖超的照顾充满感激。
没过多久,李鹏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可由于母亲还有工作在身,使得这次相见的时间很短暂。
之后的1941年,出于对李鹏安全的考虑,他被邓颖超带到了延安。
在延安期间,李鹏进入党中央创立的烈士家属学校读书,在生活上依然由邓颖超照顾。
久而久之,李鹏就管邓颖超叫起了“邓妈妈”,因为邓颖超给予了他如母亲般的关心和呵护。
1945年,李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此,邓颖超激动地一夜未眠,并在入党宣誓之前,嘱咐了他许多关于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虽早就铭记于心,但他还是耐心地听完了邓妈妈的“唠叨”。
在解放战争时期,李鹏应党组织要求前往前线。邓颖超为他收拾行装时,一边叠着衣服一边落泪。
这个时候,李鹏在邓颖超的心中,早就像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了。
上前线是党员的使命和任务,但前线战事风云不定,子弹也不长眼睛,邓颖超既为他感到光荣,又为他感到担忧。
而在李鹏学成毕业后,他又决定前往苏联深造。
在送别时,邓颖超泪如雨下,她在李鹏耳边轻轻说:“好好学知识,回来服务国家!”
在李鹏之后的人生路上,邓颖超的关怀始终无微不至。
对李鹏而言,他感到万分庆幸,因为自己的一生中竟有两个母亲。
但其实,李鹏不仅有邓颖超的“母爱”,也受到了周总理的“父爱”。
三、“周伯伯”的传教解惑
如果说邓颖超像母亲一般对其悉心照料,那么周总理则像父亲一样,带领他坚定地走向革命道路,为他传教解惑。
早在邓颖超去成都见李鹏之前,周总理就问过关于李鹏的情况。
当得知李鹏的母亲去重庆工作,孩子一个人留在成都时,周总理就说:
“怎么能让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快先接来!”
周总理的关怀,也通过邓颖超传达到李鹏的耳朵里。
李鹏非常感激,他难以想象竟然会有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为自己着想,心中对周总理的敬仰也在那时油然而生。
1940年,当时住在重庆周公馆的李鹏,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
见到他的第一面,周总理便看到李鹏有些驼背,于是对他说:
“孩子,你有一些驼背,平时要多注意矫正,男子汉可要挺直腰板呀。”
1943年的一天,李鹏又去见了周总理。
那天周总理正在办公室忙于公务,但听说是李鹏来,便赶紧让他进屋了。
刚一见面,周总理就笑着问李鹏:“你还驼背吗?”
15岁的李鹏,没有想到周总理竟还记得自己3年前的驼背,心中满是感激。
他当即立正,回答说:“不驼了!”
紧接着,李鹏又激动地说:“周伯伯,我也想参加革命。”
看到年纪轻轻的李鹏竟有如此远大的革命志向,周总理倍感欣慰,他语重心长地对说道:
“当然可以!但是前提是,你要先好好学习文化、学习思想,学有所成之后才能更好地做革命工作。”
随后,周总理也提到了李鹏的父亲:
“你的父亲李硕勋就是为革命牺牲的,他是伟大的先行者。你要缅怀他,更要学习他!”
对于周总理的谆谆教诲,李鹏一字不差地印刻在了心中。
在这之后,周总理待李鹏便像一位父亲一样,虽然严肃严厉,但总能教给他许多道理。
有一次,李鹏来找周总理问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疑惑。
由于周总理正在忙,就让他在书房等候。
在书房里,他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堂吉诃德》,便饶有兴趣的取下来翻看。
很快他听到周总理过来了,就随手将书放回了书架。
几天后,周总理来找李鹏问他:“我的那本书,你拿走看了吗?”
李鹏说没有。这让周总理很疑惑,于是他又站起来,仔细在书架上寻找,找了很久才终于找到。然后周总理便和蔼地教育李鹏:
“今天我要批评你。下次看了书,要放回原来的位置,不然再找的时候找不到,会耽误很多时间。”
此后,李鹏把周总理的教诲记在了心里。
数年后,他参加了党校的学习,并向周总理汇报心得。
在他说完后,周总理很开心的说:
“从你讲的可以听出来,你在政治上有很大进步。你平日里在延安,在毛主席的身边,要多向前辈们学习!”
对于李鹏而言,周总理如同自己的父亲,也如同自己的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对他进行许多教诲,令他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四、邓颖超晚年嘱咐“不要脱离群众”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鹏便主动请缨,下到基层参加工作。
在基层工作期间,他收获颇丰,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基层的工作经验,让李鹏对党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976年1月8日这一天,举国悲戚!伟大的人民公仆周总理因病不幸逝世了。
得知消息后,李鹏第一时间来到了北京,在极度悲痛的同时,也照拂着邓妈妈的情绪。
这时的李鹏,深切地缅怀周总理光荣伟大的一生,回忆起周总理的教诲时,他在心中暗暗发誓:
要努力向周总理学习,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而出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1983年,李鹏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得知消息的邓颖超第一时间去见了他,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对李鹏深切嘱咐道:
“无论如何,都不要骄傲,更不要脱离群众!”
对于邓妈妈的嘱咐,李鹏将其作为了自己工作的原则,并时时刻刻地铭记在心中。
担任副总理期间,李鹏分管国家能源、交通等重要建设项目,他无数次亲临基层实地考察。
面对煤炭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他亲自去往西北,督促准格尔的煤电开发事项和神府东胜煤田的建设工作;
面对交通问题,他推动建设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现在的高铁、民航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3年,李鹏又担任国务院总理一职,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的支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得以制定。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三峡工程的建设。
曾19次亲临三峡工程的现场进行考察和指导工作,促成了这一重大民生事业,并妥善处理了移民问题,可谓功不可没。
2003年,李鹏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了。
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表示:他的一生,离不开邓妈妈的关怀和呵护。邓妈妈如母亲般的爱,成为他工作上前进的动力源泉!
结尾:
在邓颖超晚年时期,无论工作多繁忙,李鹏总会抽出时间去探望邓妈妈。
1992年,在邓颖超病情最为严重的那最后几天里,李鹏和妻子就如同她的儿女一般,时刻守护在她的身旁,对其悉心照料。
可遗憾的是,邓颖超的病情已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在她逝世前的最后时刻,仍然在用最大的力气,轻声念叨着“李鹏”。
而“李鹏”这两个字,也成了她在人世间最后的呼唤。
7月11日,邓颖超因病治疗无效而不幸逝世,终年88岁。
这一天,李鹏倚靠在邓妈妈的病床前,已然哭成了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