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刚开香槟庆祝,就发现不对劲了:稀土专供民用不给军工。
最近这牌桌上的气氛,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前脚美国媒体还在开香槟,庆祝咱们这边总算松了口,稀土又能买了,后脚就发现,这酒里好像兑了点东西,劲儿太大,上头了。
这不,他们突然发现,咱们递过去的虽然是橄榄枝,但上面带刺,而且专扎要害。
事情是这样的。
中美来回拉扯半天,我们这边终于放宽了稀土的出口管制,美国企业又能下单了。
一时间,美国那边从媒体到企业,那叫一个喜大普奔,感觉像是赢了一场大战。
可这高兴劲儿还没过三天,一份叫“经认证终端用户”的新政策草案,就像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白名单”制度。
你想买我们的稀土?
行,没问题,民用企业我们欢迎,甚至申请流程都给你简化,主打一个“宾至如归”。
但你要是跟美国军方沾边,对不起,此路不通。
这招狠在哪?
它直接把刀子捅向了美国最肥的钱袋子——军工复合体。
大家都知道,老美的一大财政来源就是满世界卖武器。
从F35战斗机到各种精确制导导弹,哪样离得开稀土这个“工业维生素”?
一架F35战斗机,据说就得用上440公斤的稀土。
现在咱们直接釜底抽薪,你生产线的源头,我给你掐了。
肯定有人会抬杠:美国人又不傻,他们不会搞“军民融合”那套吗?
让波音这种既造客机又造战斗机的公司去买,然后偷偷挪用,你能怎么着?
问到点子上了。
这事儿妙就妙在“终端用户”这四个字上。
这套系统,说白了就是个稀土界的“人脸识别+行程码”,你从我这买走一克稀土,都得给我交代得明明白白:这玩意儿最后去了哪家工厂?
变成了哪个零件?
装在了哪个产品上?
就拿波音来说,你采购了一批稀土,报备的是要生产波音747客机。
行,根据型号,一架客机大概需要300到400公斤稀土。
结果你回头产量对不上,或者干脆没见你几架新客机下线,反而五角大楼那边多了几个新玩具。
那不好意思,这账就算得清清楚楚了。
只要数据一对不上,对美国民用企业的稀土供应随时可以再次“熔断”。
这套玩法,美国人自己熟得不能再熟了。
想当年,他们是怎么搞我们的芯片产业的?
不就是弄了个所谓的“最终用户认证”,把高端芯片死死攥在手里,连中低端芯片卖给谁都要看你跟军方有没有“亲戚关系”。
现在我们只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他们当年的教案拿过来,改了改科目,重新讲了一遍。
这盘棋下得更深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报复,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阳谋。
前阵子,美国不是耗费巨资,拉着澳大利亚搞什么“稀土独立”计划吗?
一副要自立门户、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架势。
现在我们对美国民用领域敞开供应,而且价格便宜量又足。
那些美国企业,有现成的便宜货用,谁还愿意去等那个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量产、而且成本高得离谱的“美澳牌”稀土?
商业的逻辑永远是利润。
奥巴马时期,美国也搞过一轮稀土自给自足,最后为什么黄了?
就是因为在咱们的产能和价格优势面前,他那点产量根本形不成规模效应,干一单亏一单,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现在我们故技重施,就是要把美国的企业家们继续“圈养”在我们的供应链里,让他们彻底失去自建“备胎”的动力。
所以你看,美国媒体现在把这事儿当成“阴谋”来讨论,一点都不冤。
他们费尽心机跟我们谈判,为的根本不是让苹果公司多造几部手机,而是要保证他们的军事霸权能继续运转。
结果现在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关键的那部分被我们精准地“外科手术式”切除了。
接下来,美国会善罢甘休吗?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不可能。
明着撕破脸,他们暂时还不敢,毕竟民用高科技产业嗷嗷待哺,离了咱们的稀土,很多新兴产业都得趴窝。
但背地里的小动作,绝对少不了。
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拱拱火,或者派几个小弟来南海碰碰瓷,都是他们惯用的转移视线、极限施压的伎俩。
但牌,终归是要抓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当中美博弈进入到这种刺刀见红的阶段,任何一张王牌,都不能当成礼牌供着。
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别客气。
现在,皮球已经踢到了美国人脚下,是想办法作弊,还是花更高的代价去别处“化缘”,抑或是加速研发稀土替代技术,就看他们怎么接招了。
反正咱们,已经摆好了小马扎,准备看戏了。
